從《芳華》和《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看亞洲電影政治表達

2018-04-16 08:10

? 人氣

朗天表示,香港觀眾對《芳華》和「逆權」系列的不同反應,一方面是香港與中國大陸觀眾長年存在的對同一部電影的不同審美取向——對香港觀眾而言,他說,「馮小剛的『虛偽』是香港人能一眼看出的」,而對於「逆權」系列的精神底蘊,香港觀眾未必需要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找到情緒共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還表示,香港觀眾近年對中國大陸電影的「標籤化」和「戒心」也是《芳華》未能在香港取得票房佳績的原因。

 
金像獎最佳編劇談香港電影前景

香港觀眾對政治電影並非一直都感興趣。多年來,在這座「東方好萊塢」,政治題材一直被市場認作「票房毒藥」。直至2016年,由一批香港本土年輕導演製作、以想像香港未來政治環境為主題的短片集《十年》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相關題材也在這個地區引起更多關注。

該電影的得獎在電影圈內也引發了爭議,被一些人認為是在表達政治訴求過程當中帶有情緒性的選擇。得獎當晚,《十年》的其中一名導演承認,就製作水凖而言,他們對最佳電影獎「受之有愧」。

與《十年》得獎同時發生的是,自2016年起,中國大陸未再轉播香港電影金像獎,這個曾力爭成為華語電影最重大獎項的頒獎禮也在今年轉向以「支持本土電影」為賣點。

Newton

講述印度民主選舉的輕喜劇《牛頓的理想國》亦入圍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影片。

朗天並不認為金像獎的這種轉變是因為頒獎給《十年》而付出的「代價」。他表示,香港電影人可能在近年受到大陸市場衝擊的形勢下付出了一些創作上的代價,轉向更多關注本土電影,可能更多是市場因素而不是政治壓力。

「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就算沒有政治原因,可能最後也是會這樣,」他說,「只不過很巧合,香港社會近幾年都有政治味道在而已。」

而電影人則表示,希望像《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這樣包含人類普遍價值的政治題材電影,至少能夠被更多不同國家的觀眾看到。

「雖然這是韓國的故事,但聽說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因為這部電影一起流淚,這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張駿桓說,「讓我感到原來我們是可以一起好好生活的,原來大家都有這樣的心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