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芳華》和《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看亞洲電影政治表達

2018-04-16 08:10

? 人氣

今年的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提名作品當中就有兩部涉及這些題材。除《芳華》外,講述印度民主選舉的輕喜劇《牛頓的理想國》(Newton)同樣獲得最佳電影提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多的政治題材作品出現在韓國。2017年的兩部電影——講述1980年韓國平民民主運動「光州事件」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A Taxi Driver,另譯《逆權司機》)和韓國獨立運動家傳記電影《朴烈》(Anarchist from Colony,另譯《逆權車夫》)均成為韓國電影在去年的話題之作。其中《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更以近九千萬美元的成績成為韓國年度票房冠軍。

2017年底上映的《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1987: When The Day Comes,另譯《逆權公民》)講述韓國六月民主運動,至目前為止也取得逾5500萬美元票房成績。它在今年的亞洲電影大獎當中亦獲提名最佳男主角。

在香港,《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以及《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均取得不俗的票房及口碑。甚至有香港媒體認為,一系列的韓國政治電影熱潮「為亞洲近年低迷的政治民主化帶來精神養分」。

《1987》劇照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在香港及台灣收獲不少人氣。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的導演張駿桓向BBC中文表示,起初他對電影在韓國以外的反應有所擔心,但對於華語地區觀眾的熱烈反應表示感激,並且認為電影講述的是「全人類的共同話題」。

「雖然具體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從大的方面來講,渴望人權、民主主義的心情,以及這是付出多少艱辛才得來的,應該是引起所有人共鳴的地方,」張駿桓說。

朗天則表示,喜歡看「逆權」系列電影的香港觀眾「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他們在這些講述以往韓國抗爭的電影當中找到情緒的出路」。

對於數部政治題材電影獲得提名,亞洲電影大獎評審主席程小東導演未予置評,僅表示題材的多樣性是本屆大獎的一個特點。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逆權公民》)

1987劇照

演員金允錫憑借《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中對「反派」匪碟搜查處朴處長的演繹入圍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的故事背景正值張駿桓的青少年時期,故事從真實發生的大學生朴鐘哲被酷刑拷問致死開始,描述由此引發的全國示威最終迫使當時韓國總統候選人盧泰愚頒布《民主化宣言》的過程。

張駿桓認為,那是韓國民主進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光州事件爭取韓國的民主化失敗,但是為1987年的這場六月運動作了鋪墊,也是他認為有必要通過電影重塑這一歷史事件的原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