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讀陳健民《獄中書簡》──成為他的「台灣」學生,是不幸還是幸運?

2022-03-20 06:00

? 人氣

政府總部東翼前地被稱為「公民廣場」,為79天的佔領運動揭開序幕。(public domain/wiki)
香港政府總部東翼前地被稱為「公民廣場」,進行過為期79天的佔領運動。(資料照,public domain/wiki)

反送中運動至今已超過2年,強調「不分化、不割蓆、和勇不分、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行動策略,而外界對「和理非」路線有不同的看法與評價,我當然也感到好奇和懷疑,「和理非」真的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嗎?「和理非」真正的相信的是什麼?外界會不會對「和理非」存有誤解?《獄中書簡》中有不乏對陳老師作為在獄中「和理非」的思考和糾結,若他不受高牆阻隔,抗爭的路線會否進化「如果插著自由的翅膀,那晚會否飛到2號橋上,讓愛與和平擲汽油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在聽課後,理解到在運動中對手的制約主要包括3種:規範性或象徵性、物質性或政治性、身體性。如行動保持和平的話,對手就可能無法對抗爭者使用暴力;如行動保持非暴力的話,對手可能失去使用暴力的不正當性,而「和理非」相信透過的社運策略能減少對手能正當地行使控制,可見「和理非」的路線有理論上依據支持。因此,其實也並非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

每次上課前,陳老師也會和我們聊聊他在獄中的故事。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在監獄裡考取中級木工資格的故事,他說考試的時候非常緊張,很擔心不及格。他在《獄中書簡》中直言「看著被我刨得高低不平的木板,只有一臉無奈、滿頭汗水。」平常從容不迫的陳老師在面對不擅長的事物時,也會慌張起來,可是他能找出解決方法,就是靜下心來默默祈禱,回想平日的情境。

這是陳老師的困境哲學,在《獄中書簡》中描寫陳老師如何面對獄中困境的心路歷程,展現如何不被高牆鐵窗摧毀意志。這門課的修課人數非常多,除了一些社會系的學生,也有很多外校的旁聽生,或慕名而來的校外人士。

下課後,老師有時會和我們這些香港學生留下來聊天,他總是耐心地聆聽學生的想法、給予意見、解答問題和疑惑。有時候亦會談及我們這些在台灣的香港人面對的境況,作為在台港人,該如何融入台灣社會?我們又能在台灣為香港做些什麼?

近年,香港政局動盪,受港版國安法影響,不但越來越多香港人移居台灣,在台港生的人數亦隨之增加,不少人對前路仍然迷惘,我們這些在台港人或能從陳老師身上獲得一些啟發和幫助,至少許多關心香港且有行動力的學生都因為這門課聚集起來。或許以後,更多學生能夠透過參與陳老師的課堂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台灣社會上發揮影響力。能夠成為他的「台灣」學生,在亂世中更彰顯出珍貴的價值,乃是一種不幸中的大幸。

《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 》書封。
《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 》書封。

*作者為港灣指南團隊成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