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式風格中添加日本的社會意義:《洋風和魂》選摘(4)

2018-04-25 05:20

? 人氣

這些經濟與歷史因素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時尚,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某些人物在美式風格與概念引進日本服裝市場時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沒有石津謙介,訂製商務西裝極有可能在戰後仍能維持優勢地位。如果Big John沒有下定決心生產正統牛仔褲,或是倉敷紡績和貝原沒有以古老的布邊丹寧進行實驗,能將創作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日本品牌恐怕不多。日本時尚要特別感謝這些品牌和叛逆者,他們反抗傳統思維與主流市場勢力,改變了大眾打扮的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許多日本「傳統的」文化規範當然也塑造了時尚風貌,這些表現最明顯的地方或許是在日本人的消費行為上。日本的美式時尚史顯示,世世代代的年輕人總是唯媒體權威馬首是瞻,藉此學習如何穿出新風格。青少年之所以喜歡長春藤風格的規則,是因為它們提供了如何「適當」穿著的簡單方法。二○○一年,高橋盾告訴《紐約客》:「日本人奉雜誌為聖經,看到雜誌內的圖片就非擁有那些東西不可,而且不計任何代價。日本人一般無法靠自己打定主意,必須有範例遵循才行。」《POPEYE》宛如目錄般的形式因此成為雜誌業界標準,因為它每期都可光明正大地刊載更多商品。這種有系統模仿的趨勢甚至可見於不良少年的次文化中:暴走族開始模仿卡蘿樂團的矢澤永吉,到了九○年初,所有人都穿一模一樣、以右翼分子的服裝為靈感來源的特攻服。

從最廣的角度來看,日本時尚當然顯示了文化行為並不是永恆的民族特質以毫無間斷的直線方式代代相傳的一種表現。美式時尚來到日本,乃是透過渴望改變、以及事業成功、卻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那些人之手。接著,它混合了地方習俗和慣例。這個生態系統隨時都在變化、移動與適應──鑒往知來,我們應該預期同樣的情況還會發生。美式傳統風格不會靜止不動,而會繼續隨著時間不斷發生變化。

*作者大衛・馬克思( W. David Marx),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慶應大學經貿研究生,現居日本東京。曾任東京及紐約街頭文化雜誌《Tokion》編輯,長期就日本時尚、音樂和文化等議題撰寫評論文章。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洋風和魂: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八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