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凌翔觀點:從跨國收購屢屢失敗看保護主義抬頭

2022-02-12 05:40

? 人氣

全球化推到極致,商品、資金、人才都能跨國界自由流動,世界因而變平了,然而,美中科技戰打響後,硝煙四起,川普一輪盟友、敵手不分的「美國優先」,再加上Covid-19倏忽籠罩全球,國家加強了其行使國際關系的權力,同時,跨國企業與個人靠邊站,結果便是,各國政府-無論被迫還是順勢-擎起了國家安全的鮮明戰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的不給你,你的要給我?

誰不想確保重要戰略物資最好能在自己國內生產?次之也得掌握在靠得住的盟友手中啊!於是,各國政府悄悄改變的戰略思維化身為泥水工,重新築起「國家邊界」的高牆;被抺平的世界,又不平了。

尤其歐盟、東盟等區域聯盟內的國家更為艱難,因為各自地緣政治條件不同,國家利益自不相同,強大壓力襲來時,猶如同林鳥,卻不能同向而飛。

半導體行業是美、中科技戰的主戰場,環球晶與輝達都屬於這個行業;晶片是重要戰略物資,比疫苗有過之而無不及。歐盟去年公布的「2030數位羅盤」計劃中定下半導體的十年發展目標,充分顯示在晶片短缺的情形下,汽車制造業受重創後政客的焦慮感。

在德國政府沒有批准半導體領域的台企收購德企之後,台灣有媒體質疑道:「你不准環球晶買你們家的公司,卻期望台積電去你們家投資?」其實,「我的不給你,你的要給我」這種思維,在無政府的國際叢林中,再合理不過了:有本事就這麼干。美國要求台積電不可為中國華為代工,但要求它赴美設廠,不就做到了嗎?

德國有意把世創留在自己國內,也屬合理。

不只台積電,環球晶、輝達,所有企業都得求生存,都必需為自己的利益精打細算。但國家則都是國家安全至上,國家利益第一,只不過,當企業碰上國家,國家還是權力更強大,得聽它的。

*作者台大電機系畢業,美國密歇根大學電資碩士,現為台灣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