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tation」都變成「Zhan」,習近平時代的去英語化:文化自信還是夜郎自大?

2022-01-20 20:00

? 人氣

2022年1月,在北京奧運倒數裝置前拍照的市中國民眾。(美聯社)

2022年1月,在北京奧運倒數裝置前拍照的市中國民眾。(美聯社)

北京冬奧會舉行在即,京津地區的地鐵站名煥然一新,英語翻譯幾乎全部消失,代之以漢語拼音。各地鐵站使用了40年的英文station一律以拼音Zhan所取代,甚至標誌方位的East、South、West、North也全部變成dong、xi、nan、bei。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英文化的趨勢不僅表現在直觀的街區景觀的名稱上,而且也反映在文化教育的體制中。去年兩會期間有官員建議不再將英語列為高考必考、義務教育必修的課程,結果去年9月教育部就在上海試點,取消了小學生英語考試。

旅德資深時政評論作家長平認為邊開奧運會邊取消英文,顯示了中共的虛偽性。就像中共抵制洋節卻也慶祝元旦一樣,抵制英文、使用拼音也只能是半截子功夫,因為設計拼音的最初目的本就是為了漢字西化。「去英文化」更嚴重的後果就是學英語會成為中國權貴階層的特權,普通民眾將會被剝奪學外語的權利。

長平說:「這是習近平時代中國夢意識形態泛化的一種結果。中國一邊在辦奧運會,一邊在減少城市裡的英語標示,它有著內在的矛盾甚至虛偽性。除此之外,它的虛偽性還表現在,正如中國一邊抵制洋節,一邊又過著元旦節、五一節一樣。用漢語拼音替代英語也是一種半截子功夫。大家知道漢語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為方案的,是早期從20年代到50年代,中國一批學者主張漢字拉丁化的妥協。簡單說它就是漢字西化的一部分。其次,習近平唸書時候的大量書籍,大多數也是西方著作,難道他以為那些書都是漢字寫成的嗎?或者他以為那些翻譯家都不學外語的嗎?第三重要的是,這將會剝奪普通民眾的學習權利,學英語成為權貴階層的特權。即便在文革那樣的極端環境下,權貴階層也沒有放棄學外語,紅二代中的不少人還被直接送到英美國家學習和成長。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像洪晃這樣的名人,其實送出去讀書和成長的紅二代是非常多的,它是一個系統性的特權。」

2022年1月,在天安門廣場玩耍的孩童。(美聯社)
2022年1月,在天安門廣場玩耍的孩童。(美聯社)

政治學博士、獨立時評人吳強分析了「去英文化」的兩個原因,其中包含著中共意識形態上反美主義考量,也是對改革開放這一歷史階段的否定。

吳強說:「第一個原因實際上是意識形態上反美主義考量,刻意降低英文的分量,而且是反美的考量,還不是精英化的考量,一個平民化教育的考量。我相信還是反美主義考量。因為同時我們看到在過去半年我能看到突然增加的廣告,各大學增加德語教師,大量招募德語教師。其實是我們特別敏感,真的有點像50年代,當時大學裡頭減少英文教育,然後增加很多俄語教學,有點類似這樣一種所謂的脫美入歐的趨勢,像50年代的脫英入蘇的趨勢。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除了反美主義,整個減少這些英文的比例,我相信是和現在意識形態上一個『去改革開放』有關係。換句話說,英文在中國,比如在公共標示裡,它本來就不是中國官方語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現在都開始弱化了,英文並不是官方語言,確實沒有必要在路牌上、公共標示上特意標示英文。這個在理論上講沒有錯,法理上是對的。但是在中國有一個改革開放的背景。英文的增加是改革開放的特定的歷史產物。現在『去英文化』實際上是對歷史特定階段的一個否定。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