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文化下鄉與文化進城

2015-02-05 06:00

? 人氣

平溪天燈被DISCOVERY票選為全球第二大節慶嘉年華。(取自新北市官網)

平溪天燈被DISCOVERY票選為全球第二大節慶嘉年華。(取自新北市官網)

以前的人隨時隨地揚眉吐氣,敬煙是社交禮儀,煙霧迷漫杯觥交錯中,比劃「拳」技,展現才藝,台灣拳、索羅拳、帕拉拳、客家拳、三國拳、還有「兩隻螃蟹爪八個」的中國拳輪番上陣,座上客也像在觀賞才藝表演似的,隨時吆喝給予掌聲。不過數十年,抽煙成為公害,大聲喧鬧必顧人怨,抽根煙得大費周章,敢在餐廳肆無忌憚划拳,不被轟出來才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看《第凡內早餐》(1961)重溫舊夢,發覺影片中男女主角喬治畢伯與奧黛麗赫本皆煙不離手,一根接一根。當年看這部好萊塢電影並無此印象,那個年代抽煙如同吃飯,也是東西方共時性的傳統吧!

(第凡內早餐經典劇照。)

人的生活習俗會隨時代改變,以前常聽人說:「換位子換了腦袋」,現在又常聽人說:「換位子不換腦袋」。換位子需不需要換腦袋?生命苦短,歡喜就好!「換位子換了腦袋」罵人言行不一,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換位子不換腦袋」罵人沒有高度,缺乏新思維。換與不換間,有人萬般難,不過,問題重點是要學會先聲奪人,當機立斷,像王婆罵雞似,說別人「換位子換了腦袋」或「換了位子不換腦袋」,先罵先贏。

819ae996-8606-435b-9b80-ea998b0ff076

紛亂的年代,人心浮躁,官場文化一灘死水,人民對於管理「眾人之事」, 心不在「馬」,只有政客因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顯得躍躍欲試, 亢奮無比。面部表情有如《諸葛四郎大戰雙假面》裡哭鐵面的毛治國在黨國 多事之秋組閣,從他的名字來看,「治國」明明是個好采頭,也符合最高行 政首長權位的象徵,但外界感覺毛毛的,沒有多大期望,卻也不忍心苛責。 毛院長在上任第一次院會中,陳述了許多「毛」語錄,諸如要求閣員「換了 位子,要換個腦袋」、「要為成功找方法,不要為失敗或不作為找理由」等 官腔官調。

比較特別的是這段話:「今後不必在用下鄉這樣的說法,我們是服務人民的 團體,不應該有『上下』的概念。」一句稀鬆平常的話,令人耳目一新,感覺到他的文化態度,人實在不可貌相。

傳統官員常「下鄉」撫慰生民,《牡丹亭》中杜麗娘之父南安太守杜寶春日要下鄉勸農,鞭打春牛,作為農耕的重要儀式。現代官員「下鄉」一脈香煙,還多了題字剪綵的風雅。三十幾年前流行文化「下鄉」,在行政機關支援下,藝文團體或藝術家希以表演、展覽和演說形式,到鄉鎮、偏遠地區傳播「文化」,用意極為良善,但鄉下、農村沒有文化,需要都市救急?

我一九八三年十月還為此寫了一篇小文,認為「文化下鄉」、「文化到農村」名稱雖屬小事,卻影響了整個活動的性質。鄉村文化與都會文化的關係應是平等、互補,各地的文化活動也以在地人士參與為主。事實上,文化的累積形成,有一大部分是農村文化「進城」的結果。

如今已沒有人再小看「基層」的文化型態與生活經驗,鄉土文物及其成長的生態環境廣受尊重,也少有人再用「文化下鄉」這類字眼。毛院長要內閣團隊「以走訪替代下鄉、溝通替代宣導」的背後因素,不得而知,應非針對文化事務,而是看到行政官員仍保留「下鄉」巡視的習氣。

今日的台灣貧富差距擴大,唯獨飲食已非衡量貧富的重要標準,大魚大肉、夜夜笙歌者有之,粗茶淡飯、返璞歸真者有之,皆跟他們的財富無太大關係。現代人的飲食與嗜好與時俱進,卻又捉摸不定。不只「吃飽」,還要「吃巧」,有時擔心營養不夠,有時卻又怕澱粉、油質、紅肉太多,也是歡喜就好!近兩年食安風暴席捲台灣,除了凸顯食品安全管理、檢驗的行政問題,更進一步加深民眾對食材的疑慮,有機農業當道,人們發覺幸好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傳遞,飽受食安威脅的現代人,才有了躲避食品炸彈攻擊的防空壕。

以前乏人問津、棄若敝屣的鄉間植物,例如根菜類、食用厥類都成了養生珍品。餐廳、小吃店裡常見的地瓜葉,原是餵豬的「豬菜」,只有清苦人家才會從藤梗中「析」出可食的「蕃薯葉」,算是人豬共食了。學名馬齒莧的「豬母乳」,傳說中苦守寒窯十八年的王寶釧,就是吃這種賤菜度日,如今像薛平貴大登殿一樣,成為稀有的「寶釧菜」。

想吃「蕃薯葉」、「豬母乳」,追逐「自然風」、嗜食「古早味」的人未必是平民百姓,也包括許多有錢人。像台北市長柯P這樣:「再好的美食給我吃都是浪費,最好用一個碗公把飯菜塞在一塊……。」這是柯氏幽默,也反映他講究效率的人生哲學。不過,能如此享受狼吞虎嚥的現代人畢竟不多。

傳統農村的生活體驗獲得重視,是可喜的現象。然而,過猶不足,古早習俗與飲食方式也未必完全適合現代,特別是有些民俗活動,如果忽略時間、空間意義,一味推廣,並非是好事,這幾年無限蔓延的天燈就是一例。

二〇一五年元旦夜,泰國曼谷航空公司一架A320空中巴士客機,從曼谷飛抵清邁機場後,在跑道滑行時,飛機引擎吸入一枚天燈,原訂飛返曼谷納布機場的航班被迫取消。清邁機場負責人透露,跨年夜有二〇六個天燈降落機場範圍,清邁機場去年也有一一二班機因天燈問題而取消、五十班機延誤。相關照片被貼上臉書後,網友紛紛抨擊亂放天燈的魯莽行為。接連的安全事件,讓警方對於施放「天燈」時空限定更加嚴格,包括機場等重要區域附近不得施放,違規者嚴懲,以確保航空安全。

國內日前也有一則天燈的新聞,新北市消防局統計平溪一個月就有三萬個天燈升空,平均每月有一至二起因天燈引發的火災。二○一一年五月四日公布的消防法修正案第十四條,規定國人放天燈得先經過申請許可,違反者處三千元以下罰鍰。這項修正案首當其衝的就是平溪天燈,新北市府為了保護這項民俗資產,訂定天燈施放管理辦法。

燃放天燈有強烈的視覺意象,是簡便而具趣味性的祈福儀式,能收到立即效果。東方許多國家,如中、韓、泰、台……都有放天燈的民俗。韓劇《同伊》就可看到古代韓國人放天燈,最近狀況連連的泰國清邁水燈節的天燈活動也極為有名。

(韓劇《同伊》裡的放天燈畫面。截取自視頻。)

台灣燃放天燈的習俗伴隨著民眾生活而出現,以前的人放天燈因應時地,知所節制,人口稠密的城鎮少見天燈,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台灣這些年天燈燃放的程度,可列入金氏紀錄的國際第一。值得玩味的是,在國際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少見國外(包括好爭好勝的韓國)把放天燈視為文化遺產,清邁市政府甚至強調放天燈是「外來」文化,不是當地的傳統,市民不必「繼承」這種習俗,撇清的意味十足。

台灣燃放天燈氾濫成災,不僅暴露它的安全問題,也反映國人一窩蜂、講求快速效果的文化現象。宋代太守田登要百姓避其名諱,放「燈」改為放「火」,而有「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只許州官放火的笑譚。以今日視之,放燈猶如放火並不誇張,天燈的廣泛流傳,讓原本創意十足的民俗因不斷擴大辦理,反而變得了無新意。

讓平溪成為台灣天燈重點保存區,也是唯一遊客「合法」放天燈專區的做法,有其可行性與必要性。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