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優質童年」遠比「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更重要」!研究:大腦發育過快,反倒得不償失

2021-12-28 11:00

? 人氣

(AP)

(AP)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過去時常聊起「美國人愛問的那個問題。」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的演講足跡遍布全球,一遍遍地向聽眾們解釋兒童的大腦是如何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的。當他來美國演講時,聽眾席裡肯定有人會問:「可是皮亞傑教授,我們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大腦開發得更快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的美國人覺得,大腦和認知能力發展得越快越好,如今看來,缺乏耐心的不只是美國人。放眼全球,中產階級家長越來越捨得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錢,他們焦慮地追逐著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里程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為人父母的意義就在於加速孩子的成長,而且越快越好。在家長和政策制定者的推波助瀾下,幼兒園變得越來越像小學。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然而一波新的研究顯示,事實遠非如此。如果童年過得慢一些、時間持續久一些、更滋養一些,反而可能是為成年做好準備的最佳方式。當然,培養成年人的技能也很重要,只是長大後若想過得好,一段幸福而漫長的童年時光便是開啟這扇大門的一把鑰匙。

1998年,凱撒永久醫療集團(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通過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觀察了「童年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對加州兒童成長產生的長期影響。童年不良經歷包括身體或情感上的忽視及虐待、貧困、離異,以及家庭中的暴力、成癮行為或是精神疾病。繼這批最初的研究後,世界各地又出現了數百項類似研究。

不幸的是,童年不良經歷事實上竟如此普遍:大約60%的美國兒童至少有過一種童年不良經歷,而有過四種及以上童年不良經歷的美國兒童大約有十分之一。雖然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遭遇童年不良經歷的風險最高,但無論哪個階層或哪種家庭背景的孩子都未倖免。

這些早期不良經歷會對成年後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有過多種童年不良經歷的孩子長大後患焦慮症、抑鬱症或出現成癮行為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他們罹患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也更大。可是,你五歲那年目睹了一場槍擊,怎麼會讓你在50歲時更容易得癌症?這些童年經歷究竟是如何影響你今後的發展的?

喀布爾的英迪拉·甘地兒童醫院,一位阿富汗女童在爸爸的協助下艱難前行。由於阿富汗遭到外界斷絕經濟援助,該國的健康照顧系統已在崩潰邊緣。(美聯社)
喀布爾的英迪拉·甘地兒童醫院,一位阿富汗女童在爸爸的協助下艱難前行。由於阿富汗遭到外界斷絕經濟援助,該國的健康照顧系統已在崩潰邊緣。(美聯社)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童年不良經歷似乎能加快身體發育。大量研究顯示,生活壓力大的兒童會更早進入青春期。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艾莉森·麥基(Allyson Mackey)及其同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有著更多童年不良經歷的兒童連換牙時間都會更早。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然而,最重要的發育器官是大腦。麥基博士及其同事還在另一篇論文中研究了人類和動物身上的證據。他們推斷,貧困、壓力和其他不良經歷似乎還會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過快。這篇新論文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Reviews)雜誌。

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最初大腦的「可塑性」要更強——更容易接受各種經驗,也更善於學習。隨著我們漸漸長大,大腦在變得愈加高效的同時,靈活性卻在降低,我們更擅長完成任務,但卻不善於探索,我們的行動變得更加高效,但從事新工作的能力卻不如從前。

麥基及其同事著重研究了兩種不同的腦部發育。一種是大腦物理特徵的變化,如大腦皮層厚度或是神經元密度,另一種則是不同腦區彼此連接的方式。無論哪種情況,大腦發育的先後順序都是一致的,儘管這一過程很複雜。例如在嬰兒期,大腦會增厚,到了青春期就會變薄。研究人員發現,對家庭收入較低、並且從不良經歷中體會到更大壓力的孩子來說,其腦部發育順序的推進速度也更快。

中國少子化、三胎、人口管制、計劃生育、兒童。(美聯社)
北京商城裡的一處遊樂場。(美聯社)

這篇論文還回顧了一些得出「反之亦然」效果的動物研究。如果動物幼崽的成長環境豐富多樣,有很多不同的玩具和其他動物玩伴與之相伴,它們的腦部會發育得比較晚,但持續時間長,而且會在更長時間內保持更強的可塑性。麥基及其同事指出,不斷重複的負面經歷對大腦發育的加速效果或許最為明顯,而更加多樣化且不同尋常的正面經歷可能更有利於大腦對學習新事物保持一種開放態度。

人類同樣如此,良好的童年經歷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或許是因為它給孩子們營造了一種「可能性」。上過優質幼兒園的孩子在標準化學校測試中的表現通常不會比那些沒上過優質幼兒園的孩子好太多。一開始這讓決策者認為,學前教育的良好效果會隨著孩子長大而逐漸消退。但事實上,這之中蘊含著巨大的「事後效應」,它在很久之後才會顯現,它讓我們看到,優秀的學前教育最終會提高成年後的收入水平及健康程度,還會幫助兒童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成年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因為它不僅向孩子們傳授了學術技能,還讓孩子們保留下那份「靈活性」,從而在他們面對始料未及的考驗時,能夠從容應對。

為什麼壓力與逆境讓我們成長得更快,而豐富多變的順境會讓我們成長得更慢呢?最近一個頗有影響的觀點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生物學概念「生命史」中找到答案。一個動物的生命史涵蓋了它的生存時長、它對幼崽投入的多少,以及幼崽成熟所需的時間。威廉·弗蘭肯惠斯(Willem Frankenhuis)和丹尼爾·內特爾(Daniel Nettle)最近在《皇家學會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評述。

漫長而緩慢的生命史往往與一個聰明的大腦相伴。最聰明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比如黑猩猩和烏鴉,也有一段極其漫長的童年,成年個體會投入大量精力來照顧幼崽。我們人類更是聰明,而我們的童年也尤其漫長,在照顧子女上的投入也尤為巨大。

2021年2月,中東下起罕見大雪,以色列兒童在雪中嬉戲。(AP)
2021年2月,中東下起罕見大雪,以色列兒童在雪中嬉戲。(AP)

不同物種有著不同的生命史,但同一個物種中,不同的動物個體或許也有著不同的生命史。有些個體成熟得更快,而有些的童年時光持續得更長。童年時期的經歷會對個體的生命史產生影響。畢竟,小時候發生的事會告訴你,當你長大後,你會面對一個怎樣的世界。

在資源稀缺,可以預見生活不易的現實下,「長得快,死得早」的生命史符合進化所需。這種情況下,學習大量知識未必有太多好處,幼崽不如儘快掌握幾種實用的生存技巧。另一方面,在一個豐富多彩、彼此互助的世界,可以學的東西有很多,而且也有時間和資源來學習,因此,保持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頭腦就更有價值。童年不良經歷所預示的大概是今後的生活艱辛而短暫,而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會讓將來擁有更多可能性。

聽了以上這些,中產階級父母再想起「美國人愛問的那個問題」時,應該不會再感到焦慮了。從某些方面說,撫養孩子最重要的「功課」其實是最容易的。比起精心設計一門特定課程,更重要的是愛你的孩子,為他們創造出學習和探索的空間。讓童年過得慢一點、久一點或許會更好,至少如果你相信成年人的環境也會同樣豐富多姿的話。

不過,人們在研究童年不良經歷時發現,有太多孩子和家長根本沒有他們需要的資源來支撐這樣的童年。涉及政策問題時,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無論是兒童稅收抵免、育嬰假,抑或提供優質學前教育,支持兒童才是確保我們能培養出新一代強健成年人的最佳方式。這些政策之所以有效果,似乎並不是因為它們讓孩子成長得更快,而恰恰是因為能讓孩子做孩子的時間更長。

(本文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也是《華爾街日報》Mind & Matter欄目的專欄作家。)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