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在5G與人工智慧領域已領先美國,半導體行業也在加緊追趕

2021-12-16 10:00

? 人氣

中國人工智慧研發企業「銀河水滴」最新的「步態識別」系統。(取自銀河水滴官網)

中國人工智慧研發企業「銀河水滴」最新的「步態識別」系統。(取自銀河水滴官網)

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局長比爾·伯恩斯(Bill Burns)在10月宣布,該機構將新設兩個重要「任務中心」,一個聚焦於中國,另一個聚焦於前沿技術。這一舉動也反映出他的兩大判斷,即中國是「我們在21世紀面臨的最重要的地緣政治威脅」,以及先進技術領域將會是中美之間「競爭和較量的主競技場」。但美國人應該問的問題是:中國能贏得這場技術競賽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哈佛大學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就這場「技術大比拼」發表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它在報告中給出的答案是:是的。報告中並沒有危言聳聽,但卻得出結論稱,中國已取得如此巨大的飛越,現在它已成為一個全方位的競爭對手。在21世紀的每一項基礎技術領域——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半導體,5G移動網路,量子資訊科學,生物技術及綠色能源——中國可能很快就會成為全球領導者。在某些領域,它已然是世界第一。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去年,中國生產了全球50%的電腦和手機,美國只生產了其中的6%。中國製造的太陽能面板數量是美國的70倍,中國銷售的電動車數量是美國的四倍,中國的5G基地台數量也是美國的九倍,而且網速是美國的五倍。

在AI這個未來十年可能對經濟和安全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先進技術上,中國已在一些關鍵領域領先於美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在2021年春發布的一份AI報告中警告道,中國勢在2030年底前超越美國,成為AI行業的全球領導者。如今,每年在AI相關行業獲得博士學位的美國出生學生數量仍和1990年差不多,相比之下,到2025年底前,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領域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數量有望達到美國的兩倍。哈佛大學的報告還指出,在實際的AI應用上,包括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和金融科技領域,中國目前已明顯領先於美國。

美國近半個世紀來在半導體行業佔據的主導地位得以延續。但在兩個重要競技點上,中國或許用不了多久就會迎頭趕上:半導體製造和晶片設計。中國的半導體產量已超越美國,它在全球半導體產量中的佔比已從1990年時的不到1%升至15%,而美國的佔比則從37%降至12%。

至於5G領域,美國國防部下屬國防創新委員會(Defense Innovation Board)報告稱,中國有望複製美國作為全球4G領導者所獲得的經濟與軍事優勢。中國已安裝了95萬個基地台,而美國的5G基地台數量僅為10萬個。到去年年底,中國已有1.5億人用上了5G手機,平均網速達到每秒300兆,與之相比,美國只有600萬人接入5G網路,且網速僅為每秒60兆。美國的5G運營商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標榜自身能力而不是建造基礎設施上。

中國共產黨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在能夠塑造未來數十年的技術領域中,中國希望成為全球引領者。中共在2013年的經濟改革計劃中強調,要利用科技創新繞開「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廣為人知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其目標就是讓國產產品在5G、AI、電動車等10項新興技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還打算擴大在機器人領域的領先優勢,從而鞏固其「世界製造業工廠」的位置。5月份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指出了自己的判斷,即「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中國在實現雄心勃勃的科技目標時取得的成功著實令人驚嘆。

 

總之,儘管美國在航空、醫學、奈米技術等許多重要競賽中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中國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對手。所幸,美國人已開始意識到這一現實。6月,參議院在兩黨支持下通過了《創新與競爭法》(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批准未來五年內向科學和技術領域投資2,500億美元。但不幸的是,該法案在眾議院被擱置,作為年度國防法案的內容之一,它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譯註:美國眾議院於12月7日批准7,780億美元的國防法案。)

 

國會最近的支出提案,如1.2兆美元的基建法案和1.7兆美元的社會支出法案,都包含了環保技術、能源儲存等研發領域的投資。這些投資固然很有必要,但若想同中國競爭,還需對戰略性技術領域給予更多關注,同時加大投資力度。除非美國能動員全國,就像當初舉全國之力打造贏得二戰的技術一樣,否則,中國或許很快就會主宰未來技術,而這些技術創造出的機遇,也將為中國所掌控。

(本文作者之一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是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著有《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書(2017年)。另一作者埃里克·施密特在2001至2011年任Google首席執行官,2011至2017年在Google及其母公司Alphabet Inc.擔任執行董事長,與人合著有《人工智慧時代:以及我們的人性未來》(The Age of AI: And Our Human Future)一書(2021年)。本文的英文版最初於12月7日發布,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和立場。)

******

讀者來信:中國在技術上仍缺乏質量優勢

上文的英文版發表後,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讀者M.J. Bailey給本報社論部來信。該信於12月13日刊登:

格雷厄姆·艾利森和埃里克·施密特在《中國將很快在科技領域領先美國》(China Will Soon Lead the U.S. in Tech)一文中提出了有說服力的觀點,但他們主要關注的是數量上的因素,而不是品質。他們的評估暗示,例如,中國安裝的5G基地台數量多(服務的人口也更多)代表了蜂窩技術領域的優勢。

就在幾年前,我與一些主要原始設備製造商(例如華為(Huawei)和中興(ZTE))的中國工程師並肩工作,發現在對尖端移動技術的實施上,他們和我們有著巨大的差異。

在我與這些中國主要科技公司的接觸中,我意識到他們還在努力解決美國公司在五年或十年前就已經解決的技術問題。我觀察到,他們受過大學教育的工程師尚不具備多少實際上的專業知識,相當於美國的高級技術人員。根據我的經驗,這些公司中的一流工程師數量很少。這樣的問題不在於個人,而在於中國的教育系統,這個系統規範思維且阻礙創新。

(注:讀者來信僅代表該讀者的觀點和立場。)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