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家與罵政府...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主旋律有什麼不同?

2018-03-05 09:40

? 人氣

從《戰狼2》被當做優秀的主旋律作品送往奧斯卡,我看到中國電影與好萊塢完美代表的西方主流電影分道揚鑣。這種揮手告別有其必然性:因為兩者的內在價值觀截然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趣的是,現在許多中外學者都在強調個人主義價值觀與集體主義的結合。2017年8月17日《紐約時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在「《戰狼2》點燃中國人的鷹派愛國主義激情」中引述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斯坦利·羅森(Stanley Rosen)有趣言辭,羅森教授一邊認為這部影片具有「非常個人主義的個人追求」一邊認為它「肯定淡化了共產黨的色彩,支持愛國主義」。

這些表述的內在邏輯實在難以自洽,他把《戰狼2》的內在精神誤讀為個人主義的,而真正的個人主義是與集體主義價值觀絶不可能融合的。他大概不懂,在中國,愛國主義最重要意義就是愛共產黨,批評它就是不愛國。「愛國」一直被官方敘事與愛黨、支持政權綁定在一起;同時,「愛國」也越來越多地在國家主義語境中得到運用。在需要煽動仇外情緒時,在需要對認同西方價值觀的公民進行打擊時,「愛國」一詞都大顯其能。

價值觀

無獨有偶,最近筆者在哈佛大學的一本新書發佈會上也聽到兩位中國學者大談馬克思主義與儒家哲學的「結合、融合」。

基本的價值觀能否融合?就這個哲學問題,筆者採訪了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友漁。徐友漁明確表示,具有根本性差異的價值觀之間沒法互相包容、結合。他說,「《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消滅私有制……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馬克思在1852年更強調提出『無產階級專政』,這些都與現代的普世價值觀背道而馳」。

這些具有明顯暴力傾向的哲學狂想時常被當做美麗的詩句。但是哲人的詩意和激情常常會演繹到現實世界造成災難。面對巴黎五月風暴中學生們在大學樓頂上扔石頭的行為藝術,面對安迪·沃荷創作的巨幅毛澤東畫像,我們或許會覺得這是拯救那個腐朽而壓抑個性的資本主義制度的靈丹妙藥;但是,在毛澤東派他的親信張春橋去柬埔寨現場指導的死亡集中營面前,我們會看到這是共產主義思想病毒所帶來的災難。

今天,借助《戰狼2》,中國政府向好萊塢扔出了文化決鬥的白手套。

按照中國現在的文化潮流和政治走勢,如果政府明年就為了「抵制西方文化霸權」而停止報送奧斯卡參賽影片我也不會莫名驚詫。世界上有一塊地方,基本的規矩章程與普世價值不一樣,這到底是保持多樣性的美麗新世界,還是藝術難題或文化災難、文明災難?是另一個可供備選的道路方向、另一個多樣性?還是僅僅在重覆1968年五月風暴和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紅色高棉的極權主義王國已經探索過的那種文明路徑和制度創新?

只有走著瞧。

(注:本文不代表BBC觀點和立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