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灯與蔣渭川的競爭:《228消失的政黨》選摘(3)

2021-11-21 05:10

? 人氣

憶起二二八消失的政黨,二二八紀念館辦理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特展(圖取自台北旅遊網)

憶起二二八消失的政黨,二二八紀念館辦理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特展(圖取自台北旅遊網)

台北市是眾所矚目之地,應選兩席,政建協會同時有王添灯及蔣渭川參選;基隆只選一席,但光是政建協會就有三人參選,不免形成同志間的競爭。這也可以看出政建協會並非剛性的政團,對其成員並無約制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政建協會內部有提議蔣渭川代表台北市參選省參議員的意見,但因王添灯亦投入選舉,自然形成兩人間的競爭關係,選舉結果,也成為媒體矚目焦點。

四月十五日早上十時四十分,二十六位台北市參議員齊聚中山堂二樓,進行第一屆省參議員選舉投票。開票結果,黃朝琴十九票、蔣渭川九票、王添灯八票, 主席游彌堅宣布黃朝琴當選,並聲明再進行第二輪投票。因第二高票的蔣渭川,票數未過半,因此再有第二輪投票,由於蔣渭川與王添灯兩人在第一輪時只差一票,因此「緊張風景滿漲會場」。就《民報》報導:

第二次投票成為蔣渭川與王添灯兩候選人的對壘,緊張風景滿漲會場,眾目注視著投票箱,開票結果,王添灯破捷,越過蔣渭川唯一票,游主任再宣布王添灯當選。

二二八受難者王添灯(取自網路)
第一屆省參議員當選人王添灯。(圖取自網路)

選舉結果由王添灯險贏一票,當選省參議員,蔣渭川則為候補。此次選舉,十七縣市雖十一縣市有政建協會成員參選,但最後只有常務理事李友三、理事王添灯及監事韓石泉當選。

所以戰後第一屆民意代表的選舉結果,政建協會有不少成員進入縣市參議會及省參議會,但其對個別成員的影響力有多大?這樣一股力量,能否在未來的議壇上有所發揮?在諸多議題上,能否達成相互呼應、連動加成的效果?其主導議題發酵的程度,乃至動員群眾的能量如何,都值得觀察。

邀省參議員開懇談會

台灣省參議會即將在五月一日開議,在戰後重新啟動的過程中,雖懷抱希望,卻始終看不到曙光,台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民眾已迫不及待要議員為其發聲。政建協會早有準備,不只因民眾常向他們申訴,也在每有分會成立,每有內部執監會議,所思、所談,人之所以聚集,無不在思考當前的問題,如何反應、如何改善,內容甚至都見諸報紙了。更不用說在二月分趁李文範特使抵台時,已彙整提出台灣應興應革二十一條意見,對政治要怎麼改,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了!

四月三十日政建協會出面,邀約省參議員在蓬萊閣開懇談會,三十位議員中到林獻堂等十七位。從出席人數,以及呼聲最高的兩位議長人選林獻堂與黃朝琴皆出席,可看出政建協會的影響力。首先由蔣渭川致開會詞,至於其他政治上的建議案,則由政治組長呂伯雄及陳華生負責說明,大家最關切的莫過於台灣體制被特殊化,長官公署制集軍權及行政大權於一身,有如日本時代的台灣總督,甚至連經濟政策都還採行戰時的統制經濟,成為問題之所在。此時憲法制定已排入時程,行憲指日可待,但台灣會不會因跟其他省分的體制不一樣,而被排除在憲法實施之外,是大家最感擔憂的地方。所以最最重要的就是希望省參議員,能為消除台灣的特殊化而努力。協會的立場是:「本國與本省要一體化,絕不可有特殊化的存在。本國憲政實現,台灣即可以實現。」 需確保憲法一通過,台灣便可同步實施,這比什麼都重要。

民生方面則建議政府應積極讓工廠復工,以挽救失業,也具體建議中小學校長任用本省人,方能聯絡家長感情。戰後各單位的行政主管,多由外省人出任,光是語言就是一大障礙。另也由於五月一日一開議,將選舉正副議長,此時聽聞官方諸多運作,政建協會亦藉機表達,期待各議員慎重投票,不要被人情左右。

對於各項陳情內容,省參議員黃朝琴對台灣的特殊化體制多所解釋,他是官方屬意的議長人選,幫官方講話的立場相當明顯。最後由林獻堂起立表示:

今天各位這樣關心國家,熱烈發揮愛國的熱情,這樣的諄諄囑咐我們參議員各種應做的工作,使我們無限感激,對于提案我們當儘量提出建議,要知目下台灣行政長官的職權,是好比從前日人的總督,軍政〔總〕辦,可是省參議會卻不能和日人之總督府評議會比擬了,我們當局儘量做去。

林獻堂身為日本統治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領袖,直言此時專制體制仍如日本時代一樣箍住台灣,他很務實地沒有給政建協會太多期待,因為連他自己毫無疑問可當選的議長之位,當局都要他讓出來了。但隨著省參議會開議,不管林獻堂是否選擇退居第二線,煙硝味已撲鼻而來。

罷免黃朝琴

開議第一天,重頭戲便是正副議長選舉,領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林獻堂先生,無疑是眾望所歸。沒想到投票前,林獻堂提出臨時動議,站起來跟大家聲明:「我因年歲過大,身體不堪負荷,希望各位別選我擔任議長!」

選舉結果,黃朝琴得最高票二十二票,當選議長,李萬居十六票,當選副議長, 兩人皆為半山。《民報》在五月二日的「熱言」欄點評這次的選舉:議長的選舉,雖有暗中猛烈的策動,但投票人的意志,誰也不得束縛。參議員諸君啊,你們一出手就出了醜,請你們不要忘記背後有千千萬萬的主人在監視著。參議會既是民意機關,當然要反映民意,橫溢著民氣才對。議長當政府代言人,答辯參議員的質詢,這成個什麼樣子?這回的參議會,似有官氣壓倒民氣的傾向,民眾的監視,不許少。

「熱言」專欄的執筆人是陳旺成,他在五月一日的日記中提及:「下午乘車往看正副議長選舉,黃朝琴當選,李萬居當副,獻堂落選,返社一同大〔悲〕憤。」 反映出媒體人對此一過程的氣憤與難過。文中所提「議長當政府代言人」,這個批判不可不謂嚴厲!他直言此次的選舉結果是官方意志壓倒人民意見。而如果黃朝琴的權力是源自於官方的「暗中猛烈策動」,那他還能維持民意機關監督政府的角色嗎?主持議事又可否公正?而當民意與統治者意見對立時,他又站在哪一方呢?

國民政府來台已半年多,各種弊端叢生,人民引頸期盼,都盼議員能夠發揮言責。結果一登場,多數議員便跟統治者妥協,將神聖的一票投給當權者屬意的人選,這樣的議員要如何期待?媒體呼召民眾一起盯緊議會。

於是將議場挪到中山堂的意見鋒起,因現在的議場實在太小了,容納不下旁聽民眾。不少民眾熱切希望到場旁聽,一來幫真正為民喉舌的議員助勢,二來也監督到底誰在當政府的代言人。

至於政建協會對此一事件有何反應?並未看到有任何聲明,因為此時更有資格說話的是台北市參議會,由於黃朝琴是他們投票選出來的,當然也有罷免的權利。

開議第二天中午,台北市參議會邀省議員開懇談會,三十位省參議員及二十六位市參議員全員到齊,議長周延壽表明市參議會所通過的議案,若攸關全省事務,希望省參議員能促其實現。但媒體更關心的是針對開議後的紛爭,市參議員們的態度如何?會中只見政建協會的張晴川、陳屋,另有潘欽信一一起立表達,期許省參議員:「一、勿為招宴而忘記為民喉舌。二、黃議長的態度恐怕被誤解為政府的代言人。三、對范處長的失言須要徹底追究。四、因現在議場狹隘,須即時遷於中山堂。」

這幾點要求,都對準當前的民意,也是媒體關心之所在。散會後,黃朝琴仍不斷跟市參議員解釋說明選舉過程,並聲明自己絕不會做政府的代言人。 黃朝琴是這些市參議員投票選出來的,自然有壓力,因為已經傳出要罷免他的風聲了。

但不斷辯說自己不是政府代言人的黃議長,在議會中的表現究竟如何?陳旺成五月二日日記記載:「葉明勳來訪為記者公會與李萬居事,便乘其汽車到省參議會,適各小組審議中,聞知黃朝琴橫暴,各參議員憤慨聲,受汽車送回,且開講且寫熱言。」

為何參議員如此憤慨?原來是議長黃朝琴在主持議事時,將議員的發言時間限縮為五分鐘,而且針對同一個議案只限發言一次。這顯然違反議事規則,因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是:「對一議案之發言不得超過兩次,每次不得超過十分鐘。而若主席允許則不在此限。」

所以議員的發言時間整整被砍掉一半,要交叉質詢也沒有機會。至於法條賦予議長的職權,原本是可以打開更大質詢可能的,時間及次數都可以,但他不只沒有,甚至反過來限縮議員的發言時間及次數。

黃朝琴的作為,引起議場內的鼓譟。議員認為此一決定使他們的發言內容不完整,更嚴重的是,沒有辦法真正質詢官員。可知背後的歷史心緒?誠如郭國基所言,這可是被壓抑了五十一年的聲音啊。

而親自到省參議會瞭解狀況的陳旺成,於「熱言」欄點評:

省參議會第二天開會,議長第一聲就辯明他不是政府的代言人。

黃議長呀!請你牢記此言:不要嘴不透心,務須言行一致。

參議員的發言,每人只限一題,不許超過五分鐘,議長的權威多麼厲害呀!

但市參議員中有幾個硬骨的,不肯接受議長的嚴命⋯⋯

滔滔地一揮長廣舌,「注意、中止」,鈴聲頻響,給人民憶起日人時代文化講演的場景。

「議長橫暴,限制時間就是封鎖言論」,參議員和議長相罵了。

這樣亂七八糟的議場,還成個樣子,這不是在表示對議長的不信任嗎?

可是黃議長的當選,三十票中得了二十二票,這錯誤是大多數的參議員應負責的。

台北市參議員,昨天臨時召集,對於違背人民的黃議長,表示要罷免其省參議員的動向。

黃議長雖有種種的釋明,但其運命全係在他今天對議場的態度。

台灣戰後首次的議事殿堂,媒體及台北市參議員聯手,希望撐開民意機關的言論空間。終於議場也在五月六日搬遷到中山堂,就陳旺成日記所記:「本日起參議會搬到中山堂開會,聽眾多至四、五百名。」 可想像此一民意監督的熱度。

但即便有這麼多張眼睛睜看著,省參議員們真的能為民喉舌,而不是「接受招宴」、幫官方化解壓力?一場「台人奴化說」,掀起更大的風波。

20211111-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書封(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書封》(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

*作者為二二八文史研究專家。著有《激越與死滅 - 二二八世代民主路》、《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本文選自作者新作《二二八消失的政黨: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1945-1947)》(台北市文化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