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尚遠─中國登頂的障礙:《中美爭鋒》選摘(4)

2021-11-13 05:10

? 人氣

縱使中國是保留了巨大的實力,但仍然面臨一些窒礙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資料照,美聯社)

縱使中國是保留了巨大的實力,但仍然面臨一些窒礙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資料照,美聯社)

亞洲已超越西方成為領先的經濟中心,這區域住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地球上最大的三十個城市中,有二十一個在亞洲。2020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世界上一半的中產階級住在亞洲,他們每天的收入在十到一百美元之間(Romei & Reed, 2019)。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2020年的國內生產毛額合計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然而,其在2000年卻尚僅占三分之一。二十一世紀,我們活在亞洲時代(age of Asia),這像鐘擺般的驚人擺盪,當中的推手,是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年11月15日,十五個亞太國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中國的大力推動下,此自由貿易協定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該協定的簽署國及其22億人民占了全球GDP的30%。參與RCEP的國家,包括十個在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簡稱東協)內的國家: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加上澳洲、中國、日本、紐西蘭和南韓。美國沒有參與這組織,這是世界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的又一例證。觀察家認為,當大家正在質疑華盛頓對亞洲事務的參與度時,RCEP可能會更加鞏固中國作為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夥伴地位,使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有能力訂出該地區的貿易規則。川普於2017年1月當選總統後,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RCEP是在美國退出TPP之後簽署的。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就此跨出了兩個增長速度最快的貿易集團。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RCEP的簽署,不僅是東亞區域合作極具標誌性意義的成果,更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為世界經濟增長之復甦提供新的動力。」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3月11日閉幕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回答媒體提問。(美聯社)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資料照,美聯社)

縱使中國是保留了巨大的實力,但仍然面臨一些窒礙它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在環境領域,以及其經濟成長無法持續的速度所造成的嚴重破壞。2019年8月,結合了195個國家代表團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敲響了土壤枯竭的警報。在日內瓦IPCC會議期間,前聯合國報告員奧利維爾・德舒特(Olivier De Schutter)呼籲世界要改變農業的運作模式。他直言骨鯁:

中國面臨著嚴重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壤枯竭問題。這些因素,加上人民再也無法繼續忍受空氣污染,促成中國把「生態文明」的理念納進其憲法中。中國感到害怕:它只擁有世界上少於9%的耕地,卻要養活世界上兩成人口。而中產階級的出現,以及由城市化造成的飲食習慣變化,更同時加重了資源需求的壓力。因此,我們誠摯地表達這個期望:希望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新任總幹事屈冬玉,對過渡到生態農業的急迫性具有高度敏感力,這也是前任總幹事何塞‧格拉齊亞諾‧達席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最後深切體認到的。(Foucart, 2019)

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污染國,也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消耗的資源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這是遍布全國各大城市每天都能察覺的一個事實。2014年,中國當局向污染宣戰。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中國已逐漸成為綠色能源的世界冠軍。2019年4月底,中國在浙江省東部的中國海海域放置了第63台離岸風力發電機。該項目動用6億歐元(7.1億美元)的投資,並揚言發電機的容量為252兆瓦,足以為25萬戶家庭供電。中國每小時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面積相當於一座足球場。世界上最大的浮動太陽能發電廠之一在上海附近的淮南市,面積約為曼哈頓四分之一。該產業獲得中央大量補助:在商定銷售價格的基礎上,生產商每產生1000瓦的電力可獲得5歐分的報酬。

同時,在過去四十年裡,由於工業化和擴張都市範疇,以及非法砍伐,中國的森林遭受大規模的砍伐,這狀況在西藏尤其嚴重。

(這些暫且不說,)幸而中國從1970年代開始大力推展植樹造林工程,中國現在是全球淨增森林面積最大的國家。目標是在2050年時建起全世界最巨大的人工森林——中國的「綠色長城」,降低污染,阻擋中國人喚作「黃龍」的戈壁沙漠繼續擴張。這個危險是千真萬確的,黃龍沿著都市化的拓展和農業耕地的緊密擴張所向披靡,在中國北方,五年之間,溫度急升攝氏兩度。在一條長4,500公里、寬1,500公里的帶狀地域,已經種植了超過660億棵樹木。該工程的目標是,在2020年,全中國森林覆蓋率可以達到總面積的23%。(La reforestation, 2018)

為了應對這項挑戰,甚至連軍隊也動員了:2018年,在84,000平方公里的乾旱土地上,出動了六萬名阿兵哥重新造林。(資料同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一項排名,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是森林面積增加最多的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還表示,全世界每年約有1,3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這相當於法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

不過,中國的環境政策有弔詭之處:身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傢俱製造國,它從許多國家進口木材,尤其是東南亞和非洲,可說是很積極地致力於全球森林之破壞。2019年,它榮膺全球工業木材進口國冠軍和森林產品進口國亞軍。

同時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光電板製造國。救亡圖存,勢必如此。

例如,北京市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濃濃的霧霾之中,縱使沒有全球大流行的疫情時,惡質的空氣迫使眾多人戴著口罩。中國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由於使用煤炭取暖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中國諸多大城市正處於窒息狀態。根據美國芝加哥大學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惡劣的空氣品質會使得每個中國民眾平均減少三年半的壽命。而在污染最嚴重的中國城市,居民的壽命估計約減少六年半。

中國,如同印度,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皆在國境之內。不管如何,對抗空污的奮鬥已開始有些成效了。空氣品質在2017年的首次改善,繼而在2018年進展顯著。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PM 2.5),因能穿透而深入氣管和肺部,危害甚巨,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標準是每立方公尺10微克。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的報告,在中國最大的338個城市中,在2018年的平均水平為每立方公尺39微克。在2017年PM 2.5的濃度已經下降,只是下降幅度較小(減少6.5%)。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空氣污染每年給中國經濟造成高達2,670億人民幣(407億美元)的損失,更導致超過一百萬人英年早逝。中國生態環境部的報告顯示,北京在2018年嚴加執行環境法規,共收取了152.8億人民幣(23億美元)的罰款,一年之間增加了32%罰金。中國光鮮亮麗的發展所隱藏的另一面是污染造成的嚴重損失,而這個損失在1995年至2005年期間,占每年GDP的6%到9%。(Huchet, 2016)

北京的空污與霧霾問題嚴重,民眾紛紛戴上口罩。(美聯社)
北京的空污與霧霾問題嚴重。(美聯社)

據生態環境部稱,中國每年直接排放超過2億立方公尺的廢料到海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塑膠(Xu & Stanway, 2019)。中國政府的對應之策是,於2020年1月宣布,到2020年底前,主要城市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到2022年,全國其他地區禁止使用塑膠袋。

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似乎更加熱衷於履行環境相關的國際義務。北京於2015年12月簽署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Paris Agreement)。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16年9月批准該法案。中國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根據一些國際分析,由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可能會導致珠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的災難性洪水,經濟損失之慘重無以名狀,香港和廣州的部分地區會成為水鄉澤國。

不過,實際上,從2015年以來,中國沒有太大變化。在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方面,中國仍然遠遠超越美國和印度,是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在2019年9月於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66個國家共同承諾最遲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但中國選擇了保持觀望態度。同時有30個國家加入了一個聯盟,承諾從2020年起停止燃煤火力發電站的建設。全世界各地這類發電廠的數量正在下降,但是中國除外,到了2030年,中國的產能將增加三成。僅中國就擁有近1,000吉瓦(GW)的燃煤發電廠裝機容量,幾乎占全球的一半,其次是美國的259吉瓦和印度的221吉瓦。這些發電廠很多都是「非法」的,但他們當中卻很少會被強制關閉。據美國非政府組織「全球能源監測機構」(Global Energy Monitor)聲稱,中國在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間,建造了大量燃煤發電廠,其數量之多更甚至會讓全球減碳的努力付諸流水(Shearer, Yu & Nace, 2019)。更甚者,諸多國外的燃煤發電站也是由中國企業建設。2018年,北京向一些由中國企業在開發中國家興建的發電廠投資了360億美元。在1990年到2017年期間,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5倍。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占29%,是美國的兩倍多。

習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的聯合國大會上演講,宣布了一個道道地地的氣候政策爆炸性新聞:中國將盡其所能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個企圖的野心非同小可,尤其加上較早前的氣候計畫——要在「2030年之前」而不是「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承諾。分析人士認為這個宣言是針對外國輿論而來,在川普把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拒絕再加入任何與環境相關的協定之際,中國希冀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顯現出樹德務滋的風範,突顯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唯因中國的電力有六成來自煤炭,其餘大部分來自天然氣,這條「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之路還相當漫長。

*作者董尼德 PIERRE-ANTOINE DONNET,法國作家、新聞工作者。曾派駐於北京、東京、華沙、尼克西亞、紐約聯合國總部,以及巴黎擔任全球新聞主編。董尼德以他的亞洲旅行經歷寫了數本關於日本和西藏的著作;《西藏生與死》於1990年榮獲亞歷山德拉・大衛・尼爾獎(Alexandra David-Néel Prize)。本文選自作者新著《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時報出版)

《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時報出版)。
《中美爭鋒:誰將左右世界領導權》(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