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可測與不可測之間─央行的兩難

2015-01-18 04:59

? 人氣

不過,近年的思潮已有變,葛林斯潘執掌美國聯準會(FED,等於是美國的央行)後,逐漸提高政策透明度。雖然葛老的發言還是「玄之又玄」,從來不明說,為外界留下不少想像揣摩空間,但FED開始公布決策會議記錄,提升FED決策的透明度;繼任的柏南克在這方面又再進一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FED在可能要作政策變化時,都是提早釋出相關訊息─不論是採暗示或明示,但都儘量避免因難以預測而讓金融市場受到「驚嚇」。單是QE要退場、何時可能啟動升息,FED都在半年多之前就釋出訊息,幫市場打預防針。這種提高「可預測性」及政策透明度的作法,也逐漸被各國央行取法,連最保守的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都說,希望歐洲央行能提高決策過程的透明度。也因此,這次瑞士央行突如其來的政策轉向─甚至未事前知會其它央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才引來如此多責難,認為會讓瑞士央行,甚至全球央行的信譽受損。

八○年代,台幣被迫升值時,台灣的央行因為擔心升值太快,出口廠商無法承受(當年還沒什麼匯率避險工具),因此採取的方式是每天固定升值一定幅度的方式;這種作法「透明度」極高,但卻創造了龐大的套利空間。瑞士的情況其實雷同,如果消息事前走露,可能在剎那間引來更多套利熱錢,央行承受更大的損失與壓力。

在可預測與不可預測之間,瑞士央行事實上是陷入無解的兩難困境中。而這種困境,是任何央行、不論如何提高透明度與可預測性,都可能碰上的難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