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專欄:關於愛

2015-01-14 05:43

? 人氣

顯然不是。麥多納的家庭三部曲,一齣比一齣血腥,暴力從家庭延伸至家族,再從一個家族擴散至整個社區。而且不只是麥多納,來到了90年代,英國的舞台便吹起「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re)的風潮,極盡震撼、感官之能事地渲染肢體暴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八月家風暴

當代舞台上的暴力呈現,美國亦不遑多讓,而家庭裡的客廳往往就是成員相互傾軋的戰場。

舞台劇《八月心風暴》(August: OsageCounty) 於2007年先後在芝加哥和紐約百老匯上演,不僅票房奏捷且佳評不斷,更於隔年榮獲普立茲戲劇獎。六年後,作者崔西・雷慈(Tracy Letts)將自己的原著改編為電影腳本,於2013年在大卡司加持下風光上映,但電影所掀起的旋風遠小於舞台劇。這似乎再度證明,由舞台劇改編的電影鮮少成功的例子,其中的原因多重,最主要在於戲劇詩學和影像詩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彙,因此往往愈忠於原著的電影愈讓人覺得不像是一部電影。

《八月心風暴》是最近的例子,原本立體的到了電影院變成了平面。我於紐約看到的舞台版火力十足,幾位演員名氣不大,沒有誰特別突出,但互補匯集的整體表演則充沛有勁;如今看了電影版,反而覺得正因為卡司過於夢幻,在表演上較勁的意味濃厚,導致一齣戲劇變成了演技上的showcase,也使得一個值得細究的文本在星光熠熠之下掩體了。

(梅莉史翠普與茱莉亞羅勃茲兩大影后飆演技,電影版的《八月心風暴》好評依舊不敵舞台版。)

酷熱的八月天,一家之主貝弗利(Beverly)向新聘的住家傭人交代家事後,隔天便跑到湖邊自我了斷。他為何自殺,有很多因素。貝弗利是個不再寫詩的詩人,也是酒鬼;他辜負了自己的天分,或許他終於了悟自己原本沒有天分;但較為可能的是,他被老婆維奧利特(Victoria)逼瘋了。得了口腔癌(隱喻此人嘴巴毒賤)而嗑藥成癮的維奧利特,不時用言語刺激丈夫(以心理分析而言,就是將他去勢),也一直打擊著乖巧、孝順的二女兒凱倫(Karen)的信心。丈夫失蹤後,維奧利特把其他兩個女兒召喚回家,共商對策。

大女兒芭芭拉(Barbara)既遺傳老爸的藝文天分,亦得老母跋扈的真傳,不但和出軌的丈夫鬧不愉快,也和女兒吉恩(Jean)明顯隔閡;么女(Ivy)返家奔喪時,順便把未婚夫一起帶回,導致後者差點染指吉恩、鬧出不倫。三姊妹在充滿回憶的臥室談到家庭時,芭芭拉和艾菲一派感傷,凱倫卻大澆冷水,挑明著說:關於血濃於水的神話早已破滅;這個家分崩離析,逃不開的成員互相凌遲,遠走高飛的則漠然心死,不想聞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