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驥觀點:季辛吉對阿富汗失敗後的警語對台海時局之影響

2021-10-08 06:50

? 人氣

季辛吉日前在媒體提出他對美中在台海對峙的看法。(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季辛吉日前在媒體提出他對美中在台海對峙的看法。(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2021年8月25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中,評論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曾說道:「美國撕裂了自己,因為它搞不清自己可以實現什麼目標,也無法在美國政治進程中將這些目標持續結合起來。軍事目標過於絕對和難以實現,政治目標過於抽象和難以捉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季辛吉的論述是否正確,可對照近半世紀的歷史做一對照。首先,就「軍事目標過於絕對和難以實現」來說:

美國介入參與的區域戰爭都在中東

美國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也自承,(自1970年代之後),美國所發動或參與的區域性軍事戰爭,都是在中東,也都是為了控制石油。而此也是季辛吉的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世界。」有關。

就軍事而言,在沙漠的大平原上,隱形機的空中精準轟炸,加以陸軍有熱感應及夜視鏡的輔助,故能有效地打敗伊拉克的百萬雄師。但同樣的高科技作戰,在熱帶叢林的越南,或是在多山的阿富汗卻陷入苦戰而無法自拔,最後,多以不光榮、無條件的撤軍收場。(而當年的韓戰,也有相類似的「先例」,但美軍似未從中得到教訓與經驗。)

故從韓戰、越南及阿富汗的具體例子可知,軍事武器的優勢,是有地域性的限制,戰爭的勝負,往往決定於民眾禦侮的決心、地形是否適合長期游擊戰、是否有外部勢力的支持及嚴冬或是叢林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倚仗。其實,戰爭另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就是「拚經濟」,當游擊戰能發揮不對稱作戰的優勢,而能拖累、甚至拖垮強國的經濟(如入侵阿富汗的蘇聯、攻打阿富汗塔利班的美國),進而改變民主強國的輿論及政治生態時,則強國如美國及蘇聯者,也須俯首認輸,倉促撤軍。

由上述的歷史可知,當一場不對稱的作戰中,自恃「船堅炮利」無法打敗大自然的地理優勢與民眾保家衛國的決心時,季辛吉所說的:「軍事目標過於絕對和難以實現」就是一句警鐘,然,這樣的警語,在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強力主導下、未來須面對的各種國際衝突的誘惑中,是否仍有其警語的功能?是特別值得美國慎重思考。

此外,季辛吉在其鴻文中,也特別地指出,美國在阿富汗的戰役中,其「政治目標過於抽象和難以捉摸」也是美國在阿富汗失敗的主要原因。

敗因是「政治目標過於抽象和難以捉摸」

就美國出兵阿富汗的初衷其實不是「反恐」而是「滅恐」。在對抗反恐游擊戰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時,除其軍事目標難以實現外,對於在戰火中的伊斯蘭國家,意圖移植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制度,並能符合美國利益者來說,當然是「政治目標過於抽象和難以捉摸」終致以失敗收場。

美國所主導的阿富汗政府及軍隊的一夕間垮台,這與當年美國支持伊朗巴勒維(Pahlavi)是如出一轍。

當年,美國賣給巴勒維國王大量的軍火,那時美國的漫畫形容巴勒維的雙臂下抱滿了飛彈及戰機般,但卻在1979年一夕間被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發動的宗教革命所推翻,由此可見,季辛吉所言的政治目標,它究竟是不是不得當地民心的純美國政治目標呢?是否為取得當地資源為目標呢?是否為取得中東或中亞地緣政治控制權的目標呢?若是如此,由近三十年的國際政治可知,上述的政治目標無一例外地均以失敗收場。

伊朗革命40周年:民眾高舉前最高領袖何梅尼肖像(AP)
伊朗革命40周年:民眾高舉前最高領袖何梅尼肖像。(資料照,美聯社)

從阿富汗的失敗經驗中,美國能得到什麼經驗或教訓嗎?歷史會讓美國再重覆錯誤嗎?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可知,畢竟美國二黨競爭、美國的媒體、美國的軍工複合體、美國的經濟及金融體制等,都時時刻刻地主宰及引導著美國的政策大方向,而當美國需要一個敵人能「化其內在矛盾為外在矛盾」時,敵人就自然地形塑出來,且也很容易地成為「曾參殺人」下的戰犯。

在此一情況下,上述季辛吉的名言,或仍可做為美國發動區域性軍事衝突戰略思考下的警鐘:「軍事目標(是否)過於絕對和難以實現,政治目標(是否)過於抽象和難以捉摸。」

2021年4月30日《經濟學人》曾以封面故事說,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Taiwan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而它危險性的緣由,自不待言。而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的民調也顯示,有過半的美國人「支持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參與國際組織,甚至出兵協防台灣。」上述的民調估且不論其準確性,實則更為台海危險添柴加薪。

中美都同意遵守「台灣協議」?

美國是否真會為台海而戰?是否會因其在阿富汗的失敗而另闢新的戰場以移轉焦點?猶待進一步觀察;惟無論如何,季辛吉老臣謀國的忠言,仍可為美國在AUKUS協議下以澳洲核子潛艇包圍中國,而大幅升高區域內、乃至台海兩岸間,急速升高的軍事衝突可能性的重要警語。

《孫子兵法》〈火攻篇十二〉云:「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其實季辛吉上述警語可視為《孫子兵法》的2.0版。

古有云:殷鑑不遠。季辛吉於《經濟學人》中對阿富汗局勢的反省是否發生作用了呢?讓人(不?)意外的是,它竟與10月5日媒體傳出拜登與習近平間熱線通話後,雙方都同意遵守「台灣協議」(the Taiwan agreement),從而能有效地化解台海危機,兩者間是一致的,這是因為,雙方都須認地檢視,在中美間一旦引爆台海軍事衝突時:「軍事目標(是否)過於絕對和難以實現,政治目標(又是否)過於抽象和難以捉摸」呢?

*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院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