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VOA分析:圖謀2024大選,朱立倫必往深藍靠攏

2021-09-26 09:16

? 人氣

20210925-國民黨主席當選人朱立倫25日在中央黨部發表談話。(柯承惠攝)

20210925-國民黨主席當選人朱立倫25日在中央黨部發表談話。(柯承惠攝)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25日結果揭曉,由標榜「中道」路線的前新北市市長朱立倫勝出,再一次回鍋黨魁大位。分析人士認為,朱立倫領導下的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會採取中間偏溫和的路線,這有異於臺灣總統蔡英文的中間偏對抗路線。不過,他們說,國民黨恐難撕掉「親中」標籤,在美中對抗的大格局下,很可能逐漸走向衰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國民黨第11任黨主席選舉落幕,曾經在2014年至2016年擔任過黨主席的朱立倫以85,164票(45.78%的得票率),擊敗其他三位對手,包括現任黨主席江啟臣、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和前彰化縣長卓伯源。

現年60歲的朱立倫公職生涯曾任立法委員、桃園縣縣長、行政院副院長和新北市市長。他在2016年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但大輸當時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308萬票,不僅是個人選舉生涯的首次敗選,也創下2000年總統選舉以來,國民黨得票數與民進黨差距最大的紀錄。

「中國」國民黨成票房毒藥

朱立倫週六在勝選後發表感言表示,黨內或有不同意見,但透過選舉,國民黨展現民主政黨風範,這是國民黨走向開放多元政黨的里程碑。他呼籲國民黨團結,發揮戰力,做「必勝藍」,以對抗「鴨霸」的民進黨。

在兩岸路線上,朱立倫強調自己領軍下的國民黨絕對不會變成附和民進黨的小綠,也不會畏懼任何民進黨貼上的標籤;他說,他上任後要重建兩岸交流平臺跟溝通管道,在國民黨黨綱跟黨章規範下,進行兩岸交流,第一步會先啟動民間社會的交流。

在這次選舉中被視為「急統派」、且以黑馬之姿竄出的學者張亞中曾是朱立倫的勁敵,但最後以6萬多張的第二高票敗下陣來,顯見國民黨內支持統一者仍為數不少。張亞中於選後呼籲:「中國國民黨是屬於所有中華民族的,有責任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並創造兩岸和平。」他說,當民進黨選擇「鬥」,國民黨不可以因為在野就採取「拖」的路線,即使在野也要有勇氣解決兩岸難題。

國民黨自1949年從中國大陸遷徙到臺灣後,曾長期在臺執政達51年。2000年首次交出政權時,仍保有國會多數。2008年在前主席馬英九的帶領下重返執政。

然而,近年來臺灣本土意識高漲,「反中」、「抗中」風潮席捲民心,一向主張「和陸」、與北京保持友好關係的國民黨,成了選舉的票房毒藥,尤其冠上「中國」的黨名也一直被揶揄為外來政黨。

2016和2020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不僅兩度敗北,國會也被民進黨拿下多數席次,淪為徹頭徹尾的在野黨。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的「臺灣民眾政黨偏好分佈」調查,截至2021年6月為止,國民黨的支持度已經落後民進黨達12.7個百分點。

選舉主軸從對美關係演變為對中關係

此次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走勢詭譎,原先各界預料會是朱立倫與現任黨主席江啟臣的兩強對決。朱、江兩人都是留美學者,屬於國民黨內的「知美派」,政見均強調與美國維持良好關係,並要在華盛頓設立「國民黨駐美代表處」,他們如何親美成了選舉初期的論述基調。

不過,在9月4日的首場政見發表會之後,主張簽署「兩岸和平備忘錄」的張亞中異軍突起,獲得了「深藍」黨員的支持,在多項民調與朱立倫不相上下,中國因素反又成為了選舉主軸。在第二場辯論會上,朱立倫緊扣張亞中是「統派學者」,並強力抨擊其高舉的「和平備忘錄」不可行。

由於張亞中的主張過於激進,違背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選舉後期朱立倫操作「亡黨感」,帶動了「棄江保朱」效應,促成黨內許多縣市首長與民意代表紛紛站出來表態。從朱立倫最後取得接近五成的選票可以證明,「亡黨感」與「棄保效應」發酵,奠定了朱立倫的勝利。

堅守九二共識 親美和中路線底定

在兩岸主張上,朱立倫遵循國民黨傳統論述,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他說,兩岸交流的基礎在於「求同存異」和創造性模糊,差異處不能講得太清楚,未來兩岸才能走到「求同尊異」,並更進一步走到「化異求同」。

朱立倫認為,國民黨具有兩岸交流的基礎,要恢復溝通管道並不難,不需要創造「九二共識」以外的新名詞;而且根據黨綱黨章,國民黨堅守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的立場,也捍衛中華民國的憲法。

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系教授廖達琪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朱立倫是國民黨內的舊菁英,孰悉黨內現有的地方菁英與政治人物,而黨內人士也熟悉他的主張,尤其在兩岸論述上,朱立倫比張亞中更穩健可靠,因此在張亞中引發的「亡黨感」危機下,明年要參選的國民黨人都傾向支持朱立倫。

廖達琪認為,朱立倫的親美色彩也濃厚。雖然國民黨傳統上較為親中,但可以預見的是,朱立倫在兩岸議題上應會廣納美國的意見,且在對中國的態度上,也不會如張亞中一般激進到要跟中國進行和平談判。

廖達琪說:「朱立倫等於是蔡英文路線的另一個版本,只是換上藍色的標誌;在兩岸極端對抗跟極端友善中,蔡英文算是中間偏對抗,朱立倫算中間偏和緩一些。」

朱立倫於2015年5月4日曾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身份在北京會晤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廖達琪指出,國共兩黨間的溝通渠道可能還存在,只是朱立倫最新的兩岸主張,北京會不會買帳,仍有待觀察。

廖達琪認為,臺灣在兩岸關係上,自己能拿捏的空間並不大,只能在中美兩強間找尋折衷點,或是遊移在親中或親美的兩大極端中。

學者:圖謀2024,朱立倫必往深藍靠攏

位於臺中的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邱師儀則認為,張亞中崛起後,國民黨的組成結構與臺灣社會主流民意矛盾的情形已經浮上抬面。即便朱立倫靠著所謂的「中道」,擊敗了張亞中,但他未來若想要再回鍋選總統,在支持者結構的限制下,他勢必也得往深藍靠攏。但這也正是國民黨數度輸掉選舉的原因,因為他們的親中立場已經背離了臺灣人對於民主跟人權的主流堅持。

邱師儀認為,國民黨內目前最有實力的總統候選人應是新北市長侯友宜,朱立倫2024年若想選總統,得先削弱侯友宜的戰力,那他就勢必要吸收韓國瑜、張亞中的殘存勢力,做一些讓藍營同溫層能接受的表態,但這樣的表態到了藍綠對決的戰場就死定了。

邱師儀說:「(迎合)這個同溫層很爽對不對?但是到了選舉就會死翹翹;朱立倫是放血而死,張亞中是馬上頸動脈破裂而死。都是死,只是一個快、一個慢。」

邱師儀總結國民黨主席選情指出,很遺憾四位候選人都未觸及中國民主化的問題,就直接大談兩岸的未來。他說:「以前馬英九講過,反共是反什麼?就是反共產主義的威權,臺灣還是有一塊人在乎中國是不是能變成一個像樣的大國。可是國民黨身為最大在野黨,不敢講這個事情,你就直接先跳到和平,害怕打仗多於保障民主。」

他預測,2022年的地方選舉,兩岸議題會提前開打。民進黨的疫苗政策雖失民心,大內宣的操作也讓民眾感到厭惡,但為了打選戰,屆時勢必會操作最拿手的兩岸議題。

廖達琪也認為,綠營在明年的地方選舉必定操作兩岸議題,但朱立倫會選擇避開民進黨設定的戰場,因為這對國民黨太不利。不過,她說,如果國民黨明年能保住現在執政的14個縣市,甚至多拿下一、兩個縣市,就能站穩腳步,並奠立朱立倫於2024年挑戰總統寶座的基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