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珮芬觀點:蓄勢待發──以商業模式思考大學全英語授課規畫

2021-08-27 06:40

? 人氣

近年當道的教學創新、翻轉教室做法,應用在全英語授課同樣合適。(資料照,炳文攝)

近年當道的教學創新、翻轉教室做法,應用在全英語授課同樣合適。(資料照,炳文攝)

筆者在大學任教十餘年,任教初期鮮少大學教師投入全英語授課,筆者以自我期許的心態開始採取每學年開設一門全英課程,也曾至泰國的大學短期授課多年(當然也是全英授課)。累積了多年經驗後,對於全英語授課之關鍵考量點,有些心得與淺見,想要在此分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很期待台灣的大學可以有系統且規律的開設足夠的全英語授課課程。行政院2018年起推動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政策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各大學也開始積極規畫,使得這個期待有了真正實現的可能。

教師以師徒制方式,帶領有意願跨領域學習的學生,深度學習專業課程或第二專長,修平科技大舉行學師生成長社群暨教學實踐成果展。(圖/修平科技大學提供)
全英語授課不等於英語教學,是大學專業課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資料照,修平科技大學提供)

全英語授課不等於英語教學,是大學專業課程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在非英語系國家,英語是一門學科,可以中/英文授課,在大學端的英語課是必修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一,學生具備高中以上的英語程度,具備基礎之英語溝通能力(當然個別差異仍大)。而本文所談的全英語授課,是指以英語為上課主要語言,在英語課以外的專業課程實施單/雙向之講授、討論、報告、指派作業等課程活動。

許多大學教授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俱佳,應用在專業課程的教授足以勝任。只可惜大學授課講求教師的高自主性,彼此之間交流不足,且學校缺乏系統性及長遠性的全英語授課規畫,只有零星式奬勵,以致於很多大專院校實施了多年的「獎勵教師全英語授課辦法」沒有實質的成效。以下是筆者對於大學全英語授課之觀察與建議。

觀察一:擔心學生聽不懂

許多老師對於全英教學的疑慮,是擔心學生聽不懂,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影響了該課程之教學評量成績,因而對於在課堂試行英語授課感到遲疑。

建議一:針對此疑慮,我建議課程內容的設計要簡單,偋除該學科內容中最艱澀的部分。採取互動式學習,教師與學生在課堂發言的比例大約1:1,增加小組討論與報告份量 (當然,要鼓勵學生以英語溝通)。以每周三小時的課程為例,教師講解/講評與學生討論/報告的時間大約各1.5小時。與其擔心學生聽不懂,不如擔心學生沒收穫,讓學生也有用英語發言的機會,同時增進其英語溝通能力,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觀察二:多元教材不足,上課以講授為主

教師們花了大量時間準備專業科目的英文教材,在課堂上賣力的講解,又因為擔心詞不達意而更費時費力地講解。結果使得教學進度緩慢,壓力更大。整學期下來只覺得吃力不討好,澆熄了原本想要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美意。

建議二:感覺吃力不討好是我早些年在全英授課時的親身體驗。我的建議是,增進教學成效,無論是母語授課或英語授課,做法其實是很類似的。

上課原本就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不能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近年當道的教學創新、翻轉教室做法,應用在全英語授課同樣合適。一般課程授課時採用的多元教材,以及各種可以增進教學成效的努力,一樣適用於全英語授課課程。

台中市勞工大學去年開辦之電腦課程吸引許多民眾報名參加,今年配合疫情採小辦制教學。(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上課原本就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不能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資料照,台中市政府提供)

筆者參加過幾場全英語授課工作坊,所談的也多是如何以學生主體設計課程之類的。課堂上設計各種學習活動,使用表單、設計問題與討論題綱、網路媒介、學生報告等等多元教材,將目標設定在習慣全英語環境、能用英語參與課程、能在該學科內進行跨文化溝通/對話為主。

觀察三:有些科目不合適

筆者觀察到的二類課程,一是專題研討/獨立研究等,此類課程以學生實驗/實作為主,師生互動機會較少,以全英語授課無實際效果,有些老師只是因為修課人數比較少,授課的心裡負擔較輕就進行,徒具形式而沒有效果。

另一種課程是專業知識含量多,學科難度高的必修課程,例如高等微積分、物理學,會計學等等。這類課程難度高,需要大量練習題,修課人數眾多,比較不利於全英語授課的執行。

建議三:建議各大學如果要為全校之全英語授課量能制定一個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請勿拘泥於必修課,更不要以系所為個別單位苦苦相逼,要求每個系所開設出等量或等比率的全英語課程。筆者的經驗,認為應用型課程較容易成功,例如管理學、總體經濟分析、大數據行銷、海洋與環境政策等。

觀察四:缺乏實際的教學評量與考核

學校基於尊重教師教學而沒有制訂具體可行的教學評量標準,充其量只有原本就存在的期末「教學意見調查」,並且以修課人數 (例如要10人以上)、填答人數 (例如要修課人數之70%以上),所填答出的期末教學評量成績等硬性指標做為標準,對於教師實際全英語授課教學表現沒有實質評估標準。教學成效優良者,也沒有實質奬勵。

20180814-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計畫」,鼓勵大學教師能透過教學成果作為升等依據,14日舉行記者會。(教育部提供)
學校基於尊重教師教學而沒有制訂具體可行的教學評量標準,充其量只有原本就存在的期末「教學意見調查」。(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建議四:建議教師同儕互相觀摩與互評。重視觀摩教學,教材與課程大綱分享會,舉辦全英授課教師工作坊,各系所推選合適的教師參與。教學成效的好壞與並非取決於所用的語言,而是投入教學的意願與經驗。各系所對於每位老師教學質量之良窳大多能分辨,由各系所自行推選有意願投入的教師與課程,設定該系所要達成的全英語授課目標。

觀察五:提供教師投入全英語授課之誘因不足

建議五:教務處必須提供設備和人手,以支援教師多元教材之準備。另外對於有意願投入之教師,要減輕其授課鐘點負擔。許多大學教師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俱佳,只是沒有誘因投入全英授課與教學創新,包括學校訂出的全英語授課奬勵不合時宜,全校各系所採用一致的考核標準;申請- 執行-考核過程,形式重於實質等。適切的誘因機制一定可以吸引優良教師的投入。

就像企業營運需要商業模式一般,大學的「全英語授課模式」是什麼呢?商業模式講求的是價值主張、目標客群、核心能力,資源配置等。以企業經營的角度思考,設定大學「全英語授課模式」的 3P:

人員 (People)–選任合適的教師、行政人員,和TA,必要時由外部招募新人。
流程 (Process)–事前設定授課架構與目標、事中落實執行、事後評量檢討及目標校正。
定位 (Position)–設定以國內學生或國際學生為主,思考目標學生/市場。

思考並訂出執行策略與實施規範,定期檢討改善,假以時日並等待成效。實施藍圖應打破系所限制,不要以「所有系所的開課數總合 = 全校開課數」為思考架構。以「全校有多少比例學生因全英語授課而受惠」為標準。區分較易實施與較難實施的科系,先做出一套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例如一個應用型的全英語學程 (學院內或跨學院/同領域或跨領域),學程內包含10到15門課,先做出口碑,再新增其他領域的學程,最後擴大為全校性的做法。

許多大學近幾年積極推動全校的全英語授課規畫,這是大學未來發展藍圖的一部分,也展現晉身為全球一流大學的企圖心,個人深表贊同與肯定。迎頭趕上2030雙語國家政策,現在時機成熟,只要方向與做法適切,各大學蓄勢待發的能量一定能充份發揮,指日可待。

*作者為國立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