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無股小貧無房大貧,上班族薪水真的過低!

2018-01-27 06:50

? 人氣

當然,從GDP算到GNP(國民所得毛額),算到NNP(國民所得淨額),算到NI(國民所得),仍然需要進行約10%的折扣調整。但以上數字可以傳遞一個概念,將72萬9,381元的每人GDP除以12個月就是6萬多元。以上都是主計部網頁可以下載的資料,但我很驚訝為何每次主計處據實發布新聞稿的時候,都會被媒體加上驚嘆、懷疑的標題?平均數值比一般大眾預期高,是因為正偏分佈(positive skewness)的結果,亦即少數的極高所得者將平均數值拉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到我們原來的議題。圖1說明受雇人員薪資總額成長可觀,但它相對於其他要素卻是萎縮的,如圖2所示。

ameibugai圖2- 台灣的GDP所得面分配比率變化。(作者提供,來源:OECD)
圖二:台灣的GDP所得面分配比率變化。(作者提供,來源:OECD)

為誰辛苦?為誰忙?

圖2說明:台灣的受雇人員報酬占GDP的比率從1990年的51.07%最高點,下降到2010年的43.8%最低點,最新的2016年比率是43.81%。其他國家又是如何?圖3是我下載自OECD網頁的資料,我篩選國家的條件是提供1981年至2016年完整資料的國家,但特別加上僅有1992至2015年資料的中國。

圖3說明:在2016年,瑞士與丹麥的受雇人員報酬占GDP比率超過60%,其他國家則超過51%;中國在2015年的比率是51.84%。挪威在2007年的比率最低,是47.38%。以上數字都遠高於台灣在近年停滯的43%,所以,台灣的薪資低,也比先進國家低,更低於目前的中國(較短的粗紅線)。

ameibugai圖3- 部分OECD國家的受雇人員薪酬佔GDP比率。(作者提供,來源:OECD)
圖三:部分OECD國家的受雇人員薪酬佔GDP比率。(作者提供,來源:OECD)

從2013年開始,各家新聞媒體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而有「經濟成長大餅,勞工沒吃到」,或「經濟成長果實多被企業及大股東拿走」等新聞標題。然而,卻少有人和國際比較(林建甫例外),更從未有人清楚說出經濟成長是被固定資本消耗(compensation of fixed capital)排擠的事實,請看圖2。

經濟的固定資本消耗和會計的固定資產折舊不同,前者是當期價格的機會成本,後者是歷史成本的攤提。過去20年房地產價格的持續性上漲幅度,遠高於經濟成長,這是造成圖2呈現的態勢,也是造成受雇人員薪資停滯的原因。用簡單的比喻說明,「勞動成本」走勢相對於「固定資產成本」走勢,是變得更賤價!。

身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我當然是一直思考低薪資與高房價的問題,但激發我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剛剛聽到前立法委員沈富雄在廣播節目的談話。沈富雄在美國與台灣都居住數十年,他在廣播節目中說明,台灣的住宅財產稅率僅約美國的十分之一。

為這篇文章結論如下。沈富雄認為,央行的匯率政策導致台灣產業被過度保護,產業升級慢,促成薪資停滯;我對沈富雄的看法保留,但我具體闡述以下事實:台灣受雇人員報酬占GDP的比率低於已開發國家,也低於中國(圖2與圖3);前述比率的走低是被其他生產要素排擠,少部分被營業利益占去,大部分被固定資本消耗占去。以上事實的啟示是:沒持有績優股票的人會走向「小貧」(因未能搭上圖2的營業盈餘走勢),沒持有房地產的人會走向「大貧」(未能搭上圖2的固定資本消耗走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