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萱觀點: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從拜登的撤軍演說看美國的決策模式

2021-08-20 06:30

? 人氣

在塔利班攻入阿富汗首都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發表了演說。(資料照,美聯社)

在塔利班攻入阿富汗首都後,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發表了演說。(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評價主政的拜登(Joe Biden)“Biden has more balls than sense”(直譯「拜登有懶趴但沒有判斷力」,意譯「拜登有勇無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的分析人士還特別點名:美國這樣的態度會影響台灣、烏克蘭、菲律賓和印尼。台灣藍綠也很快找到發言位置,藍營拿美軍撤出阿富汗類比台美軍事,質疑總統蔡英文是否會和台灣共存亡,綠營反嗆1949年的國民黨才像阿富汗……。

從「整體損益比」的架構來看美國撤軍

我想提醒大家討論公共政策和評價決策時應跳出特定立場的單一價值和單一利弊,而要從「整體損益比」的架構來看美國撤軍的決策和評估台灣的未來。

拜登撤軍的整體損益比較在他的演說中講得很清楚,美國的任務是抓到911戰犯,其他附帶利益他認為不可能成功而且成本過高,美國要將力氣集中在對付中共和俄羅斯。不論大家是否贊同他的決定,這種願意向人民說清楚的態度和情理兼具的表達方式都是值得台灣政治人物學習的。

總統將決策的脈絡,現實的考量,其中所牽涉的利益和弊端如何權衡,都清楚地告知社會大眾,這才是民主政體領導人該有的樣子,是尊重國民智商和願意與不同意見國民溝通的表現。

即使論者多認為美國此舉傷害盟友信任,損傷自身威信,但至多也只能批評拜登政府情報誤差過大,美國在阿富汗20年最後不該這樣倉促離開前功盡棄,拜登撤軍的決定還是可以被理解的。

蔡英文臉書談阿富汗的方式

看完拜登的演說全文(President Biden Address on Afghanistan),可以比較一下台灣的總統文告和演講,判斷台灣的政治溝通表現在民主和威權光譜中的位置。

蔡英文在8月18日曾在臉書發文談阿富汗,她說台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有更堅定保護自己的決心。她只說台灣人要達到這樣的成果,卻沒有說作為總統她要如何帶領我們完成這樣的目標。台灣現狀的問題是什麼?她的計畫是什麼?計畫的可行性和利弊在她的決策架構中是如何被評估的?

「夠不夠強大」或「能不能保護自己」,要和對手相比較才知道,但是台灣的「不團結」難道蔡英文不知道是為什麼嗎?她有想過要如何將台灣不同意見和立場的人民,團結在什麼樣的價值或政策之下嗎?靠執行社會秩序維護法和把中天踢出有線頻道,可以達成團結嗎?

說來好笑,如果把蔡英文整篇臉書中的台灣都換成阿富汗,小修一下,阿富汗那位出逃的總統就可以拿蔡英文這篇置換一下,然後在安全地區再發一次臉書,支持留在阿富汗的副總統繼續領導對抗,或是期許塔利班要善待人民:

「我們要讓阿富汗政府的存在具有意義,也就是說,對民主自由價值的堅持,對國際社會的集體安全和繁榮,阿富汗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更要跟有共同價值及利益的國際夥伴,一起努力和合作。」

再加上落跑總統的那句名言:「為了避免血流成河,我想我最好還是離開。」看,是不是萬用置換文重出江湖?這種話到底有什麼用?

多崇高的價值都比不上美國人的錢和命

蔡英文政府作為一個親美且常把民主自由人權掛在嘴上的政權,應該要注意拜登演說中的重大訊息:美國總統不會讓美國人的兒女去打其他國家的內戰,尤其是當阿富汗人自己都沒有意願和能力打這場仗的時候。

要拿阿富汗類比台灣,要先掌握美國政府的損益比架構:美國總統不能也不會拿美國人的錢和命去幫其他政權或國家打仗。無論發動戰爭的原因是多崇高的價值,在美國的損益比架構內,都比不上美國人的錢和命。

美國的國家利益(反恐)是重要的,但20年間美國政府時時算著死了多少美國人和花了多少金前這筆帳,每任總統都覺得不值得要撤軍,川普(Donald Trump)簽了撤軍和平協議,拜登說自己勇於承擔,美國兩黨的總統算是達成共識:以後還是大聲疾呼美國價值和發難民簽證協助出逃就好,「不能讓美國人死在別人的戰爭」就是美國政府整體損益比的最高價值。

川普,古巴。(美聯社)
美國在川普執政時,便已制定從阿富汗撤軍的政策。(資料照,美聯社)

從國共內戰韓戰越戰到最近的阿富汗,這最高價值已經刻在美國人的基因和血液裡。就算當初窩藏賓拉登的塔利班政權會重新執政,就算阿富汗人權倒退20年,那都是他國內政。美國政府不論是哪一黨執政,美國的國家利益都是要以美國人的金錢和性命為成本去評估比較利益的。

「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是想建立一個類比論證,類比論證的破解方式就是指出兩者的不同,並且論證為什麼這樣的不同會使類比論證的結論無法成立。

什麼算美軍和美國人由美國政府定義

例如要建立類比論證的一方會說:阿富汗依靠美軍,人民付出戰爭代價還是被塔利班接管;台灣依靠美軍,人民最後也是要付出戰爭代價被中共武統。要破解類比論證的一方會說:阿富汗是內陸很窮,台灣四面環海又有台積電……(台灣比阿富汗有能力有價值)。

台灣當然不是阿富汗,要數算阿富汗和台灣的不同那是俯拾即是,但相同之處卻是要問台灣政府和人民的:台灣有沒有奮戰到底的意志和能力?就算台灣暫時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已經明白宣示:美國不是必勝,美國也不要幫人打仗,美國也不建設別人國家,美國的最高價值是照顧美國人。有人注意到美國撤軍時帶了狗,卻沒有帶為美國人做事的阿富汗人。

擁有兩千年歷史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美聯社)
擁有兩千年歷史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遭到塔利班政權炸毀。(資料照,美聯社)

其實只要看清楚美國政府的損益比架構,認識美國的最高價值就可以理解:那些狗是美國人,阿富汗盟友不是美國人。那些狗是軍犬,是美軍。為美軍翻譯的阿富汗人不是美軍,為美國媒體提供消息的阿富汗人也不是美國人。美國政府要保護好美軍和美國人,這是決策和行動的標準,至於什麼算美軍和美國人那是定義問題,由美國政府定義。

現在重返執政的塔利班政權就是當初窩藏賓拉登的塔利班,也是炸掉巴米揚大佛(Buddhas of Bamiyan)和毀掉數以千計無價文物的塔利班,還是曾要12歲至45歲女性強制婚配或當性奴隸的神學士。

拜登雖說有川普撤軍協議的壓力,但考慮到美國在阿富汗是已投入20年,每任總統都想撤軍的情況下,對比國民黨撤軍時的表現,美國政府對於文物保存和人員安置的部署,真是出乎意料的潦草粗率。在台灣三不五時就要被斷頭和潑漆的蔣介石,還知道帶故宮文物和學者文人撤軍,美軍不是不能撤,而是被認為是外交老手的拜登這樣撤軍,實在有太多訊息值得台灣人警醒。

比台灣危險的地方多的是

即便台灣被經濟學人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若以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大家也可以列出很多更危險的地區,例如以新冠肺炎的確診率來看,比台灣危險的地方多的是。

所以在討論「今日阿富汗會不會是明日台灣」的時候,藍綠的共識應該是認清楚美國的整體損益比架構和最高價值,決策時美方的判準(判決整體利弊的標準)是最重要的。

提醒台灣人民看看美國在阿富汗的作為,要求台灣政府早做準備多加小心,在蔡英文政府選擇片面親美時保持清醒。這樣的提醒不該被批評是「疑美」或「投共」。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稱疑美論和美軍棄台論是「國內投降主義者」更是對不同意見國人的污衊,難道他覺得自己被稱為「第三勢力投降主義者」「民主監督制衡投降主義者」有助於台灣各政黨和不同觀點的政策討論?

美軍撤離阿富汗的決定,讓這個中亞國家的未來再次陷入高度不確定之中。圖為阿富汗的安全部隊。(美聯社)
因美軍倉促撤離阿富汗,其國內局勢發生嚴重動盪,未來再次陷入高度不確定中。圖為阿富汗的安全部隊。(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政府就像一個又帥又有錢對我又好的理想對象,我超愛他,但是他是不是會劈腿?能不能跟我結婚?婚姻是否能維持?我們相處有什麼優缺點?這是必須時時觀察和思考的。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向朋友指出人的缺點有叫你跟他分手嗎?指出人的缺點有叫你不要來往嗎?指出人的優點有叫你孝子倒貼嗎?指出人的優點有叫你為愛殉情嗎?

阿富汗意見不同就放炸彈,台灣當然不同

如果人與人的交往需要時常觀察搜集單點,並將所有單點納入整體損益比的架構去比較成本和利弊,為什麼台灣和美國的關係不能被討論、檢討、甚至懷疑?理性上大家知道支持台獨和統一都是言論自由和個人選擇,親美和親中也是政府的損益比較判斷結果,那言行上為什麼不能多點尊重和包容異議?

有位女記者曾說她到阿富汗前以為放炸彈的都是神學士,後來才知道阿富汗政府內的不同派系意見不合也放炸彈,阿富汗人習慣以這樣的暴力表達反對意見,相比之下,台灣政壇表達反對意見的方式是文明多了,我們和阿富汗當然不一樣。但是,如果我們對不同意見全不容忍,我們的國家統治者拒絕接受國民批評,那台灣和阿富汗又真的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嗎?

*作者為台灣思辯教育協會理事長、東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