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留在中國戰場上的孩子,你在哪裏:《當帝國回到家》選摘(3)

2018-02-01 05:10

? 人氣

山本慈昭撰述滿洲開拓史的作品《望鄉之鐘》劇照。(取自網路)

山本慈昭撰述滿洲開拓史的作品《望鄉之鐘》劇照。(取自網路)

戰後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國民,每個人都有著動人心弦的戰後生活故事,他們的經歷透過報紙報導、回憶錄與學術研究而被公諸於世。《讀賣新聞》大阪支社記者深度追蹤幾件案例,並且於一九八五年出版一本小書,書名叫《中國孤兒》,這是他們報紙報導的精華版。山本德子、女兒大久保節子(中文姓名竇立新)與養育節子的中國養父母,他們的故事創造出想像空間,讓人思索戰後滿洲帶了孩子的婦女面臨著多少可能的選擇,以及當時的條件如何造成「中國殘留孤兒婦人」問題。以下的敘述是德子向記者講述她的故事的濃縮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三九年,十四歲的山本德子與姊姊一起前往滿洲,並且在一家日本百貨公司工作。德子的故鄉在日本東北部的宮城縣,老家務農,十分貧困,家中一共有十二名子女。德子的姊姊有一段男女關係,但因為男方家人認為不適當,她因此被送回日本。德子一個人留下來,與朋友一起工作生活。戰爭快結束時,她愛上一名剛喪妻的日本男子。此時的日本已進入垂死掙扎的階段,但德子與她的愛人不以為意,只想著何時可以結婚。戰爭結束時,德子與她的朋友感到驚訝。「日本輸了?」這是八月十五日她們聽到天皇玉音放送宣布日本投降時的反應。之後,大連的通信中斷,她無法聯絡上她的情人。這成了她的難題,因為她已經有了六個月的身孕。

跪地聆聽天皇玉音的日本民眾,還有不少人忍不住落淚。(美聯社)
跪地聆聽天皇玉音的日本民眾,還有不少人忍不住落淚。(美聯社)

大連陷入混亂,第一批毫無紀律的俄國士兵抵達,暴力叢生,民眾無法維持生計,只能在街上販賣自家的物品。德子的房東,同時也是她的朋友,照顧德子的生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德子生下節子,這個名字可能暗指女演員原節子。而德子也因為初獲愛女而感到興奮。

俄國囚犯部隊撤離返回大連,但正規俄國占領軍抵達後,就把日本人趕出自己的家。不僅如此,難民──來自開拓地的日本人──一群接一群地湧進大連,他們沒東西吃,也沒地方住。德子無法繼續待著成為朋友的負擔,畢竟朋友自己也沒東西可吃。帶著襁褓中的節子,德子只能借住在認識的人家中,向當地中國人乞討食物。節子餓著肚子,因為德子沒有足夠的奶水餵她。此外,節子渾身髒汙:她出生後從未洗過澡。德子染上疥瘡,全身發癢。由於節子活在如此悲慘的環境裡,德子不禁懷疑,當初墮胎或在她出生後就殺了她,是不是反而比較仁慈?

一年過去了,德子面臨戰敗後的第二個冬天(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大連冬季嚴寒,德子只有一件夏季和服,睡在沒有暖氣的房間裡。一九四六年十二月,節子就在這種狀況下度過她的第一個生日。一九四七年一月,節子的左耳感染疥瘡,終日啼哭。德子用針刺入瘡裡,血與膿汁流出,留下一道撕裂的傷口。德子沒有力氣照顧嬰兒,她開始不理會孩子,精神陷入恍惚。一九四七年一月十日,她向中國鄰居乞討食物。應門的中國婦人回她說,日本人為中國帶來這麼多苦難,她一點也不在意德子是死是活,但節子還小,她是無辜的,德子應該給她生存的機會。她認識一些想要孩子的人。根據她的指示,第二天德子前往特定的火車站,把節子交給了仲介。

幾天後,德子的朋友順道拜訪她,告訴她附近的舞廳需要人手。德子於是前去應徵,她與中國和韓國客人跳舞賺取小費。她已經快兩年沒看到白米飯,但在舞廳她可以吃到。德子把錢省下來,到了一九四七年夏天,她找到那名仲介,想把節子帶回或買回來。

仲介帶她前往節子的新家。身上穿著鮮艷的紅色嬰兒服,胖嘟嘟的她幾乎讓人認不出就是節子。中國養母知道德子的來意,因此戒慎恐懼,甚至對她表現出厭惡的樣子。德子顧不得養母的難看臉色,只叫喚著女兒的名字。然而節子卻畏畏縮縮,緊抱著養母不放。震驚的德子只能離開。

有傳言說日本人將被遣返,但德子不想離開節子。一九四八年二月的一個夜裡,中國當局突然搜捕舞廳,把抓到的日本人全送到拘留營裡。德子認為當局突然搜捕的理由是舞廳違反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精神,這股風潮在當時風靡了整個大連。在拘留營裡,中國當局逼迫犯人擔任紡織工人,而且只給他們玉米吃。六個月後,他們被遣送回日本。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日,德子搭乘的高砂丸抵達日本舞鶴。

父親發電報給在遣返營的德子。搭上遣返船的人員姓名在廣播中播送,德子的父母專心聽著廣播,聽到她很快就要抵達日本的消息,在電報上寫著:「帶著妳的孩子回家。」在戰爭結束前,德子寫信給家人說她打算結婚而且已經懷孕,但此後再也沒寫信回家。她搭乘火車返鄉,她的家人準備了慶典才吃的紅豆飯熱情歡迎她。沒有人問起孩子,德子也隻字未提。德子開始工作,先是上班,然後陸續在幾間酒館做事,但她總是愁眉不展,心裡一直惦記著在中國的女兒。

 二戰日本遺孤桂川君子6歲時與家人合影。(取自騰訊)
二戰日本遺孤桂川君子6歲時與家人合影。(取自騰訊)

德子嫁給對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男子。一九七二年,中日復交,德子與丈夫前往厚生省,希望他們協尋節子。厚生省回應說,僅靠德子提供的少量資訊不可能找到節子。德子坦承官員的說法或許是對的,但似乎更像是冷淡的回應。德子與丈夫表示,厚生省收到來自中國的信件要求幫他們尋找父母,但當中似乎沒有節子的信。

過了五年。德子得知有一個名叫「手拉手會」的組織,致力協助留在中國的日本人與在日本的家人團聚。手拉手會的領導人是山本慈昭,一名前滿洲關東軍軍官,現在是民間致力推動孤兒與家人團聚的中心人物。他在戰後成為一名僧侶,並且把所有精力全投入在尋找留在滿洲的女兒上。之後,他開始協助其他人尋找失散親人。山本回應德子的徵詢,特別寫了一封深具同情心的長信,他解釋雖然自己收到來自中國的數百封信,但當中似乎沒有她女兒的信。儘管如此,他的組織仍會持續尋人,如果德子願意等待,他會在下次前往中國時打聽她女兒的下落。就在這個時候,一九八一年,厚生省贊助山本帶領第一批孤兒回日本尋親。德子專注地看著新聞報導,她想看到自己的女兒,但希望落空。

山本慈昭一生致力遺返者(引揚者)研究和支援。(取自山本慈昭紀念館官網)
山本慈昭一生致力遺返者(引揚者)研究和支援。(取自山本慈昭紀念館官網)

山本邀請德子跟他的組織一起前往大連。起初她拒絕了──她曾去算命,算命師告訴她,她的女兒已經死了──但她的丈夫鼓勵她去。一九八一年四月,她抵達大連。她當過舞女的工作場所、三線道的馬路及大連火車站,這些地方都還在,令她觸景傷情。在一名中國公安與兩名「孤兒」的陪伴下,德子搭車四處尋找節子養父母的住處。中國嚮導詢問年老的街坊鄰居是否記得這附近有人家在戰爭結束後不久收養了一個日本女嬰;在資訊有限的狀況下,他們一無所獲。德子沮喪地回到旅館。手拉手會的成員安慰她。山本解釋他自己找女兒已經找了三十五年,德子應該有耐心一點,再找一天──但她已失去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門口傳來敲門聲。中國助理張先生表示他們找到一個人,可能是她的女兒。下午,德子前往公安機關,坐在桌旁。公安人員把一張兩三歲女孩的照片放在她的面前。德子說,「就是她!」翻譯問她光靠一張孩子的照片怎麼認得出來。「因為那就是她!」她回道。公安又拿出好幾張節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德子一邊看著照片一邊流淚。

幾分鐘後,公安帶了一名體格結實、皮膚黝黑的女人進來,身上穿著當時一般中國人民常見的制服。身材嬌小、皮膚白皙的德子說道:「她的皮膚很黑。」翻譯解釋說,她是體育老師,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戶外。這名皮膚黝黑的女人捲起袖子,露出底下的白色皮膚。德子走到她的身旁,看著她的耳後,就在那兒:她嬰兒時期感染疥瘡時留下的疤痕,節子的中國養母一直費心治療這個傷口。德子知道眼前這個人就是節子。此時,一名年約八、九歲的孩子出現了。節子笑著說這是她的女兒,那孩子就走到德子面前。德子有外孫女了。節子抱住德子,當節子叫她「媽媽」時,兩人都哭了。德子發現房裡的公安人員也都哭了。

德子得知節子的養父母很疼愛她,對她視如己出。德子在大連時再次與節子的養父母見面,他們對她很親切。節子對於生母並不感到憤恨,能平心看待自己擁有兩個母親的現實。德子返回日本,透過書信兩人建立起關係。最後,節子與女兒也去了日本。

這段簡短的敘述捕捉到許多中國殘留婦人孤兒案例的複雜性。德子的故事顯示戰後滿洲殖民地日本人所面臨的障礙與艱難。更糟糕的是,人們因此產生婦女遺棄孩子以求活命的想法──這個未明言的假定有時造成滿洲婦女的汙名化,而這也凸顯出為什麼有人不願意接受遣返的合理原因。最後,德子的故事顯示尋找孤兒與相認遭遇的諸多挑戰,以及中國養父母所做的犧牲,先是撫養這些孩子,然後在他們成年返回日本時失去他們。

瀋陽「中國人養父母感謝之碑(取自騰訊)
瀋陽「中國人養父母感謝之碑」。(取自騰訊)

德子與節子的故事從一九四五年橫跨到一九八二年,在這段期間,戰後日本的遣返程序與詮釋也不斷演變。戰爭剛結束時,政府把重點放在將日本人運回日本,設立地方引揚援護局以收容海外日本人,然後送他們返鄉。接著政府提供其他援助來安頓他們的生活,包括臨時與長期住房、就業輔導、兩項更生貸款,以及提供土地讓他們從事農業與酪農業。到了一九五○年代晚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有組織的遣返工作告一段落後,厚生省與其他機構轉而將注意力放在結束遣返議題上。政府機關與遣返活動人士專注於處理遣返造成的影響,並且從事補償、歷史敘述與紀念活動。本章將探討「中國殘留孤兒婦人」的返國,如何阻止日本國內即將結束的遣返議題。這顯示最終還是要藉由孤兒,讓發揮一定社會用途的「引揚者」功成身退。

《當帝國回到家》立體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當帝國回到家》立體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作者華樂瑞(Lori Watt),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歷史系與國際及區域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日本政治社會史、帝國主義與去殖民化、戰後/後殖民移民、軍事文化、飲食文化等,本文選自作者著作《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遠足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