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北京整治補教行業的深層政治用意

2021-08-11 05:50

? 人氣

基礎教育的公平鴻溝讓學生甚至提前到幼兒園就開始激烈競爭,各階層尤其中產階級把大量資源投資於子女教育,不僅對改善生活品質的其他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教育的不公平本身長期累積也會使他們對中國政府的向心力下降。北京當然明白這點,而且現在又遭受外部環境嚴酷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雙重壓力。中國前段時間公布了七五普人口數據,警示人口危機已經到來,即使放開三孩,願意生育的育齡婦女也大大減少,其中一個原因是養育孩子的成本過高,而在這個成本中,住房和教育是主要的兩塊,尤其教育,花費一般家庭收入的大部還不一定能夠見效,這會使得年輕父母對生育三孩望而卻步。打消他們的生育顧慮,就要降低育兒成本。為此,中國政府在《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出,將學生參加課外培訓頻次、費用等情況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平衡家庭和學校教育負擔,嚴格規範校外培訓。最近對學區房的打壓也是出於同一施政邏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減輕學業和學費負擔,解決中產階級因教育產生的內卷以及促進人口出生率外,中國政府此次整頓亦有切斷資本通過進入校外培訓而挾持中國教育以及培養什麼樣的人,從而達到重塑教育的目標的另一意圖。

教育為什麼人服務

教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性。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是德智體美均衡發展,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還是一架考試機器,被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所俘獲,從來是中國政府在意的問題,尤其在目前中美對抗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這個教育為什麼人服務的問題變得更突出和迫切。一般來說,從幼兒園到初中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而從青少年的成長規律看,他們應該接受的是快樂教育,有健康的心理,興趣愛好得到開發。可現實遠不是這樣,學生被沉重的課業壓迫著,大量時間消耗在各種做題和考試,家長想盡辦法讓子女在激烈的競爭裡勝出。這從中國的學生近視率高居全球可見一斑。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嚴格來說不符合中國政府設定的接班人標准,因為他們作為考試和應試機器,缺乏使國家成為全球最強大國最需要的基本的創造力。

然而,學生埋首在課業負擔裡,問題不是出在學校的正規上學時間,而是校外的各種補習和培訓班。現在教育當局對義務階段的教學和學生作業有明確規定,盡量減少他們的負擔,老師不能布置過多的作業讓學生回家去做。可教育當局的“減負”架不住家長為子女“增負”的焦慮心態。你不讓自己的孩子做過多課外作業,但人家的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輔導,他的考試成績可能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能夠上重點高中,考好的大學。在這種競爭心理壓力的支配下,學校雖然為學生「減負」,家長卻又不斷為子女「增負」,各種校外輔導班、補習班應運而生,各路資本進入教培行業推波助瀾,應試教育的戰場和學生成績的好壞從原來的學校轉移到校外培訓機構,學生被奪去了青少年本應享有的快樂時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