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越好,象群越少」?!野生象群一再出走,凸顯中國西雙版納保護區困局

2021-07-19 14:00

? 人氣

"西雙版納保護區的土地權屬很復雜,1958年成立保護區,僅是個紙上的框框,後來,被蠶食,有外地移民侵入。保護局建立後,出現過管理人員進村燒房子的慘烈景象。框框裡有部分土地,是農民的承包耕地和林地,存在爭執。"吳兆錄教授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此,西南林業局也曾在2003年的規劃中提到,保護區內的局部地段,有少量山林的權屬存在爭議,正以七部委文件及原有山林證書為依據,進行合理解決。

"從景洪到勐臘的高速路,兩邊全是橡膠林,觸目驚心。"一位當地環保工作者回憶說。

中國國家林業局2003年時的統計顯示,保護區周邊社區群眾文化水平低,交通閉塞,產業結構單一,99%的經濟收入來源於種養殖業,但由於亞洲象等對農作物破壞,補償額不足市場價的六分之一,如每市斤稻谷的賠償不到1毛錢。

2002年,保護區境內外社區農民人均收入僅為1306元,低於全州平均水平,勐養的農民人均收入為856元,只有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左右,而當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110元。

在這個背景下,不被大象取食又有更高價值的經濟作物似乎是當時社區發展經濟的一個最優選擇。

發展經濟和保護象群的"兩難"

西雙版納自治州保護區的社區居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對傳統資源利用的方式與保護區資源有著密切的聯系。包括:林下野生資源利用,砂仁、竹筍、木耳和野生菌等,當地社區居民在保護區內主要采集菌類、竹筍和藥材等。

中國國家林業局2003年的規劃中稱,養殖業畜牧業也是當地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地社區主要飼養山羊、黃牛和豬等,雖然經過西雙版納國際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多年的努力,通過宣傳教育和保護巡護,周邊放牧現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由於部分村民意識淡薄,為了方便和放牧的利益,在保護區內放牧的現象仍存在。

橡膠產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張立教授的研究團隊2017年在《科學報告》發文稱,在1975年到2014年的40年裡,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橡膠林面積擴大了23.4倍。這種看上郁郁蔥蔥的植物吸水力極強,且樹高葉密,遮蔽陽光,導致樹下寸草不生,林中生物的多樣性減少甚至死亡,橡膠林因此也被稱為"綠色沙漠"。研究顯示,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膠林中的鳥類減少了70%以上,哺乳類動物減少了80%以上。

此外,中國國家林業局2003年的規劃中稱,保護區內開始種植砂仁,主要分布區是在勐侖西片,在景洪-勐臘公路沿線南側的溝谷雨林下種植,村民種植砂仁是當地政府由外地引進後,把這一種植區作為示範區種植的。然而,這一行動是在未經保護區批准的情況下,擅自進入保護區的核心區內,清除林下植物後,大面積種植的,林下地被物及林木被清除後,使林下物種結構遭受破壞,同時還影響林內動物交流,毀壞了動物食源,對保護區內的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造成了威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