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台灣1450改邪歸正的大好機會

2021-07-04 06:40

? 人氣

營銷理論如何說服那些對疫苗冷漠的人?

和投票不可靠的搖擺中間選民一樣,對疫苗冷漠人群的規模多大難以確定。社會期望偏差(即傾向於以符合規範的方式回答問題)可能意味著人們不願表態,以及對預防性醫療保健的漠不關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鑑於媒體對疫苗施打的優劣猶豫不決的關注,有些人可能會從疫苗的角度(例如安全性、開發方法、功效)而不是個人角度(例如,缺乏關注、健康不感興趣、宿命論)來解釋他們的「不感興趣」。很明顯地,當前關於新冠的態度調查,不包括明確表明冷漠的回答(例如,「這與我無關」或「只是不感興趣」),可見才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前述的ELM 是一個強大的雙途徑說服框架,被譽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營銷理論之一。它認為,說服人們的因素,必須因他們在決策中的參與程度而異。

ELM展示了一種違反直覺的現象;一個人對選擇的參與越少,他們就越不會被基於邏輯或事實充分的訴求(在模型中稱為「核心訴求」)的有力論據所說服。中心訴求對參與度高的接受者有效,但參與度低的個體更容易被「快速、吸引人、情感或大局訴求」所說服。低參與度的人也會尋求正確的答案,但會使用認知強度較低的過程。

在醫療緊急情況下,我們看到的臨床醫生和傳播專家很難將他們認為「最有說服力的材料」(比如打疫苗比不打要好)放在一邊,而去精心製作看似微弱的訊息做成梗圖。他們不知道,不同的因素可以使這些微弱的外圍訊息有效地為這一群體制定決策。

「來源特徵」可能比「來源提供的證據」更重要

對於疫苗冷漠人群這一群體,說服他、影響他的「來源特徵」可能比「來源提供的證據」更重要。低參與度的人更喜歡能引發積極情緒的,以及非常討人喜歡的來源。

營銷中的精細化可能性模型(ELM)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快速的權威線索(例如,社會有名望的人、明星、運動選手、有財富的人、穿白袍的醫護人員)來影響他們願不願打疫苗;而不是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來源仔細的評估,來幫助他們據此判斷要不要打疫苗。

20210322-衛福部長陳時中22日前往台大醫院接種AZ(AstraZeneca)新冠疫苗。(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3月22日前往台大醫院接種AZ疫苗,對某些族群來說,名人打疫苗的說服力比學術報告還大。(資料照,指揮中心提供)

對「疫苗冷漠型」的人立即表明可信度的快速提示很重要,例如其中成員社經身份賦予身份感(通常基於種族、宗教、政治、職業、興趣、生活方式或這些因素的交叉點所代表的較小群體),或了解某個來源過去曾提供過良好影響力的訊息,也可搭順風車,效果更好。

冷漠並不是反疫苗接種概念的同義詞

總之,冷漠並不是反疫苗接種概念的同義詞。對疫苗無動於衷的人,總體上可能對疫苗持較弱的負面態度,但這些態度是持反對疫苗立場的人所具有的不強烈和高度防禦的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