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客專文:「大躍進」中最悲慘的群體─女人

2021-07-01 05:50

? 人氣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典藏套書】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典藏套書】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還一種在檔案或訪談中較少提及的現象,但在任何時代的饑荒中都會存在,那就是性交易。為了獲得食物和更好的工作,有些女人選擇用性來交換,與那些能為其提供安全感的男人保持不合法的性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行為大多是偷偷進行的,但地下性交易引起了官方的注意。成都的一個教養所即關押了100多名妓女和不良少女,其中有十幾人是重操舊業——她們在1949年前就從事此類工作,四九年後妓院被政府取締,妓女們不得不接受共產黨的「再教育」,但這些人拒絕自我改造,綽號「老媽媽」的王慶芝還介紹其她女性入行。一些新入行的女性會與男性小偷結成團夥,到全國各地遊蕩,足跡遍及西安、北京和天津。個別人独來獨往,甚至把掙來的錢交給父母,而父母對其收入來源則故意視而不見。

人口販子每個月都將數百名婦女帶回內蒙

上文提到,有些農村婦女逃荒到城裡後,也會以身體來換取食物,這種做法很自然會導致重婚的發生。為了嫁給城裡的男人,許多女人會謊報年齡或隱瞞婚史。有些女孩只有15、16歲,遠低於法定結婚年齡,還有些人已經結婚,但為了生存選擇重婚。有人為了重婚打算拋棄自己的孩子,有人則結婚沒幾天又返回農村的家裡。

在農村更為普遍的現象是以婚姻為幌子進行交易。1960年大饑荒最嚴重時,河北有個村莊婚禮的數量翻了七倍。新娘大多來自赤貧地區,有些年僅16歲。她們結婚時要求男方為其家人和親戚購買衣服、食物和其它物品,有些人婚後不久便離家出走,還有六、七個將娘家的其她女性成員介紹給丈夫,導致其重婚。

販賣婦女的案件也很多。例如,來自內蒙古的人販子分散在全國各地,每個月都將數百名婦女帶回內蒙,其中大多數來自災情嚴重的甘肅,也有些來自山東,有些是已婚婦女,有些是寡婦,有些則是未成年的孩子。受害者來自各個社會階層,包括學生、教師,甚至幹部,絕大多數是被強迫的,有些人甚至被轉手多次。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僅在內蒙的6個村莊就發現了45名被拐賣的婦女。

婦女總是處於社會的邊緣,許多人受盡羞辱,身心疲憊,還常常被男人拋棄,而最讓她們痛心的時刻,莫過於不得不決定如何分配微薄的口糧。在大饑荒剛開始的時候,家裡的糧食首先要滿足男人的需要,這不僅緣於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還因為在集體化的制度下,婦女掙的工分比男人少,即使沒有饑荒,女性分得的糧食也少於男性。

饑荒到來後,似乎整個家庭的生存最終取決於男性外出覓食的能力,因此男性的生存更加被置於女性之上。但隨著災情的加重,許多男人選擇外出務工,女人在家不得不獨自面對嗷嗷待哺的孩子。許多人無法忍受孩子的哭鬧,更難以決定如何分配稀缺的食物。一位叫劉溪流的母親與自己的孩子相依為命,她因生病無法上工,被公社扣了6天的口糧。最終,她實在饑餓難當,便把孩子的口糧吃了,孩子很快就餓得痛哭流涕,劉溪流無法忍受這樣的煎熬,吞下燒鹼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巨大的折磨大多緣於性別歧視

大饑荒中的女性,不得不忍受情感上的苦惱和肉體上的痛苦,以及心理上的自卑和羞辱,這種巨大的折磨大多緣於性別歧視。不過,歷史研究表明,在許多貧窮的父權制社會中,婦女的死亡率並不比男性高多少,而在孟加拉的大饑荒中,男性的死亡率甚至超過了女性,以致歷史學家麥卡爾平(Michelle Burge McAlpin)提出「女性耐受饑餓的能力可能超過男性」。

正如本書前幾章所提到,當生存面臨困難時,女性通常更擅長尋找辦法,要麼到野外覓食,要麼尋找替代食品,或到黑市上交易,因此女性並非是饑荒中最脆弱的群體。與她們相比,受傷害更深的是孩子和老人。

*作者馮客(Frank Dikötter),香港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人民三部曲」—《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典藏套書∕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