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筆下的台式防疫: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何台灣沒能擋下大規模疫情爆發?

2021-06-08 12:30

? 人氣

20210605-疫情下的萬華,民眾騎車外出配戴口罩面罩,但遠方仍有街友未戴口罩。(顏麟宇攝)
疫情下的萬華,民眾騎車外出配戴口罩面罩,但遠方仍有街友未戴口罩。(顏麟宇攝)

紀駿輝說,長達11個月的正常生活,其間雖有4次緊急情況(染疫遊輪鑽石公主號靠岸、磐石艦官兵染疫、桃園醫院院內感染、以及紐西蘭籍的機師感染),但疫情均未擴散,這讓台灣顯然對自己遏制疫情的能力「過於自信」。即便台灣已經出現社區感染,台灣在今年母親節依舊出現大批聚餐人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母親節的10天過後、也就是今年的5月19日,指揮中心報告了264例確診,並且宣佈台灣立刻進入三級警戒—限制集會、強制配戴口罩、關閉娛樂場所與學校。不過依舊允許餐廳營業,對於企業雖然鼓勵在家工作,但政府沒有強制執行,也沒有立刻宣布相關的財政支援。

過去這三週,是這群醫護人員守護著萬華,沒有他們,萬華是無法被接起來的。(圖/取自當事者臉書)
過去這三週,是這群醫護人員守護著萬華,沒有他們,萬華是無法被接起來的。(翻攝臉書)

《衛報》指出,台灣陷入混亂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篩檢量能不足。台灣的169個快速篩檢站與PCR檢測積壓了上萬例篩檢樣本,這讓台灣沒有辦法充分分析當前疫情。這是因為台灣認為它們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篩檢。

5月下旬,台灣開始進行「校正回歸」,並且在前幾天的確診人數上又添上了數百例,這也讓人們開始質疑是否該有更嚴格的管制措施。中研院的計量生物學家倪誠志(Chase W. Nelson)對《衛報》談到「校正回歸」時表示:「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太令人沮喪了。」雖然不是不能這麼做,但在分析趨勢時必須小心不要用到舊(校正回歸前)的數字,因為今天的數字總是被嚴重低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日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日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衛報》指出,台灣目前希望保持經濟開放、同時又施加各種限制的做法,世界各地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都曾先後嘗試。但對墨爾本等底的居民而言,這麼做最終只會帶來一場破壞性的長時間的封鎖。因此後來許多城市發現出現社區感染時,他們的選擇多半是盡快實施嚴厲封鎖、阻斷疫情傳播。但台灣似乎反對這種作法,並且多次重新定義了實施封鎖的觸發條件。

指揮中心對此的解釋是,疾病預防和控制有其節奏,措施越強並不一定越好。我們必須考慮到民眾遵從規定的意願,從而實施適當的限制,以避免對社會造成太多傷害。指揮中心也強調,就算宣佈四級警戒,也不代表封城。陳建仁承認多次實施嚴格封鎖的紐西蘭是個「好榜樣」,但台灣不想實施過於嚴格的限制。

20210605-國軍在新竹市府請託下,投入百餘位官兵前往新竹科學園區,並在8小時內完成50頂篩檢站帳篷搭建作業。(國防部提供)
國軍在新竹市府請託下,投入百餘位官兵前往新竹科學園區,並在8小時內完成50頂篩檢站帳篷搭建作業。(國防部提供)

振興醫院改染科主任醫師顏慕庸表示,這波疫情爆發後,台灣的情況確實有所改善。但他仍希望台灣根據病例數量和風險層級,進行不同的封鎖限制。顏慕庸擔心隨著重症患者增多,加護病房的數量將不堪負荷,從而增加了社區傳染的風險。他說包括紐約與義大利北部都曾發生類似情況,這時候停止交通、實施有良好安排的封城有其必要。

《衛報》指出,台灣目前的防疫措施非常依賴社區的自發遵守,對企業方面則顯得力有未殆。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年輕人的染疫比例增加,顯示年輕人防疫鬆懈。這個說法在網路上觸怒了許多網友,他們表示自己被迫在通風不佳的辦公室工作,因為政府並沒有強制企業實施在家上班。移工的群聚感染日益嚴重,也引來各界指責政府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不足。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