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筆下的台式防疫: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何台灣沒能擋下大規模疫情爆發?

2021-06-08 12:30

? 人氣

疫情三級警戒持續,雙北市強化市場人流管制措施。(柯承惠攝)

疫情三級警戒持續,雙北市強化市場人流管制措施。(柯承惠攝)

中國縮緊外媒在該國的報導空間後,許多原本派駐當地的記者轉進台灣、南韓等鄰近國家。湧入台灣的國際主流媒體,除了繼續試圖報導對岸的中國,台灣本身在外媒的能見度自然也大為提升。在台灣的新冠疫情爆發後,轉進台灣的外媒也紛紛做出第一手報導與分析。在彭博、路透與CNN之後,《衛報》7日也以專文檢討台灣的防疫哪裡出了問題。

《衛報》的駐台記者海倫 · 戴維森(Helen Davidson)在6月7日的報導中指出,台灣過去確實成功地阻斷了新冠病毒的傳播,但她也試圖解開台灣未能充分準備應對大流行、以及遲未推廣疫苗接種之謎。《衛報》稱讚台灣在全球爆發疫情之初,確實透過早期的警覺與強力反應,境內連續250天沒有新增確診,台灣的2350萬人基本上也能正常度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當初那個主張「台灣能幫忙」的國家,如今卻陷入「需人援助」的境地。今年4月從華航機師爆發的疫情,快速蔓延全島。政府被原本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狀況弄得措手不及,當初的全球防疫典範,這回顯然沒有充分的應對準備。台灣的染疫數字快速突破11000例、超過260死,而且其中9成病例都是5月中旬之後所新增。

20210608-行政院長蘇貞昌(中)8日赴立法院報告「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3次追加預算案。(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8日赴立法院報告「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3次追加預算案。(行政院提供)

由於訂購不足、全球短缺與地緣政治,台灣的2350萬人口中,目前僅有不到3%接種了新冠疫苗。蔡英文總統在公開談話中對民眾所保證的,則是「美國承諾的75萬劑疫苗很快就會送到」。但多位專家對《衛報》指出,隨著病毒在全世界繼續傳播,台灣政府並未跟上最新的科學知識、沒能掌握空氣流通對阻止氣溶膠傳播的重要性、沒有理解大規模檢測的有效性、也沒能學習其他國家早期嚴格封鎖的先例。部分專家認為,目前的台灣根本是「自滿與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曾經擔任衛福部長與副總統的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建仁表示,透過接觸追蹤系統與精確篩檢,台灣政府一度認為已能控制疫情,但阿爾法病毒株(起源於英國的變種新冠病毒)傳播能力太強,對台灣造成嚴峻挑戰。在今年母親節發生超級傳播事件後,陳建仁也對《衛報》承認「疫情真的很嚴重」。

20210608-疫情三級警戒持續,雙北市強化市場人流管制措施。(柯承惠攝)
疫情三級警戒持續,雙北市強化市場人流管制措施。(柯承惠攝)

台灣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CECC)表示,他們雖然徵求了國際專家和各國政府的意見,希望加強控制疫情的能力,並且更新了抗議對策、監測國內可用資源。不過CECC也承認,「雖然我們在邊境管制方面取得成果,但國內的預防工作確實還有改進餘地。」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教授認為,台灣政府的措手不及,不僅僅是因為疫情爆發突如其來,也因為疫情規模前所未見。因此包括醫療院所與檢測設備在內,台灣正在設法動用所有資源來遏止疫情。紀駿輝直言:「其中一個問題是,大多數台灣人都被寵壞了。」

20210605-疫情下的萬華,民眾騎車外出配戴口罩面罩,但遠方仍有街友未戴口罩。(顏麟宇攝)
疫情下的萬華,民眾騎車外出配戴口罩面罩,但遠方仍有街友未戴口罩。(顏麟宇攝)

紀駿輝說,長達11個月的正常生活,其間雖有4次緊急情況(染疫遊輪鑽石公主號靠岸、磐石艦官兵染疫、桃園醫院院內感染、以及紐西蘭籍的機師感染),但疫情均未擴散,這讓台灣顯然對自己遏制疫情的能力「過於自信」。即便台灣已經出現社區感染,台灣在今年母親節依舊出現大批聚餐人潮。

母親節的10天過後、也就是今年的5月19日,指揮中心報告了264例確診,並且宣佈台灣立刻進入三級警戒—限制集會、強制配戴口罩、關閉娛樂場所與學校。不過依舊允許餐廳營業,對於企業雖然鼓勵在家工作,但政府沒有強制執行,也沒有立刻宣布相關的財政支援。

過去這三週,是這群醫護人員守護著萬華,沒有他們,萬華是無法被接起來的。(圖/取自當事者臉書)
過去這三週,是這群醫護人員守護著萬華,沒有他們,萬華是無法被接起來的。(翻攝臉書)

《衛報》指出,台灣陷入混亂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篩檢量能不足。台灣的169個快速篩檢站與PCR檢測積壓了上萬例篩檢樣本,這讓台灣沒有辦法充分分析當前疫情。這是因為台灣認為它們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篩檢。

5月下旬,台灣開始進行「校正回歸」,並且在前幾天的確診人數上又添上了數百例,這也讓人們開始質疑是否該有更嚴格的管制措施。中研院的計量生物學家倪誠志(Chase W. Nelson)對《衛報》談到「校正回歸」時表示:「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太令人沮喪了。」雖然不是不能這麼做,但在分析趨勢時必須小心不要用到舊(校正回歸前)的數字,因為今天的數字總是被嚴重低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日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日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衛報》指出,台灣目前希望保持經濟開放、同時又施加各種限制的做法,世界各地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都曾先後嘗試。但對墨爾本等底的居民而言,這麼做最終只會帶來一場破壞性的長時間的封鎖。因此後來許多城市發現出現社區感染時,他們的選擇多半是盡快實施嚴厲封鎖、阻斷疫情傳播。但台灣似乎反對這種作法,並且多次重新定義了實施封鎖的觸發條件。

指揮中心對此的解釋是,疾病預防和控制有其節奏,措施越強並不一定越好。我們必須考慮到民眾遵從規定的意願,從而實施適當的限制,以避免對社會造成太多傷害。指揮中心也強調,就算宣佈四級警戒,也不代表封城。陳建仁承認多次實施嚴格封鎖的紐西蘭是個「好榜樣」,但台灣不想實施過於嚴格的限制。

20210605-國軍在新竹市府請託下,投入百餘位官兵前往新竹科學園區,並在8小時內完成50頂篩檢站帳篷搭建作業。(國防部提供)
國軍在新竹市府請託下,投入百餘位官兵前往新竹科學園區,並在8小時內完成50頂篩檢站帳篷搭建作業。(國防部提供)

振興醫院改染科主任醫師顏慕庸表示,這波疫情爆發後,台灣的情況確實有所改善。但他仍希望台灣根據病例數量和風險層級,進行不同的封鎖限制。顏慕庸擔心隨著重症患者增多,加護病房的數量將不堪負荷,從而增加了社區傳染的風險。他說包括紐約與義大利北部都曾發生類似情況,這時候停止交通、實施有良好安排的封城有其必要。

《衛報》指出,台灣目前的防疫措施非常依賴社區的自發遵守,對企業方面則顯得力有未殆。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表示,年輕人的染疫比例增加,顯示年輕人防疫鬆懈。這個說法在網路上觸怒了許多網友,他們表示自己被迫在通風不佳的辦公室工作,因為政府並沒有強制企業實施在家上班。移工的群聚感染日益嚴重,也引來各界指責政府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不足。

20210608-各科技廠8日將移工送至竹科篩檢站採檢。(顏麟宇攝)
各科技廠8日將移工送至竹科篩檢站採檢。(顏麟宇攝)

台灣的政治極化也讓防疫的腳步裹足不前,好幾位專家對《衛報》表示,包括陳時中在內,他們不敢公開批評受到民眾支持的政府與衛生部門。其中一位專家表示,他們感覺政府不願複製任何中國曾經實施的政策—包括方艙醫院或者封城,這樣的顧慮影響了政府部門的判斷。

台灣在獲取新冠疫苗方面也遭遇困難。全球台灣醫衛總會(Global Taiwanese Medical Alliance)會長、曾擔任監察委員的張武修指出,他認為政府開始認真思考疫苗問題的時間太遲了:「政府認為民眾會配合戴口罩,也能保持社交距離,因此(不急著買疫苗)沒關係。」

泰裔聯邦參議員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在旋風訪台的一行人中特別亮眼。(美聯社)
泰裔聯邦參議員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在旋風訪台的一行人中特別亮眼。(美聯社)

《衛報》指出,許多早期成功遏制疫情的國家,目前也碰到難以獲得疫苗的問題,但台灣則有更多麻煩—台灣政府指控中國阻撓台灣獲得疫苗,包括阻止台灣與BioNTech的輝瑞BNT疫苗交易,不過中國對此否認。目前靠著日本緊急送來的124萬劑、還有美國承諾的75萬劑,暫時紓解了台灣的疫苗荒,但台灣的三級警戒已經實施三周,病例數量卻沒有明顯下降,指揮中心甚至宣布還要延長到六月底。

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紀駿輝教授認為,三級警戒確實嚴格,但他也質疑政府是否有能力實施更多限制。他也擔心無症狀或潛伏期感染者的「隱形感染」,政府目前對這方面的提醒也不夠多。紀駿輝呼籲:你必須假設那些不與你同住的人,都是可能的帶原者。因此接下來兩個星期,你都要盡力避免與這些人在室內聚集。

20210607-教育部宣布全國停止實體上課延長到暑假(7月2日),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出席記者會。(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宣布全國停止實體上課延長到暑假(7月2日),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出席記者會。(教育部提供)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