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得觀點:邁向2050淨零之路─善用創新科技帶動永續振興

2021-05-27 06:30

? 人氣

在產業部分,2050淨零的重點則被放在鋼鐵、水泥及化學工業的轉型;其中包括了製程與能源使用上的改變。研發的重點應置於各產業部門的低碳及符合經濟性之替代製程。這部分也已經被工研院納入工作重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0517-雙北疫情升級為三級後的首日上班上學日,搭乘大眾運輸公車的民眾明顯減少。(柯承惠攝)
若要追求2050淨零,必須針對難以去碳之交通領域,如航空與海運以及重型運輸工具,研發創新燃料;至於一般載客與輕型運輸工具則有賴電池科技之進步。(資料照,柯承惠攝)

農林土地及調適是我國淨零政策必須補強之重點

在農林及土地利用部分,經評估大約佔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25%。就此,科學家們建議的研發重點是人類獲取營養方式之根本改變。蓋因當前農地的使用趨勢正是導致習性轉變,致使大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的主要原因,假若我們不針對氣候變遷之影響善加體察,則勢必威脅人類的未來。針對2050淨零目標,永續農業的密度必須提高、土壤固碳的管理必須強化,更重要的是人類應改變飲食習慣。我們必須探求訴諸自然的選方案,讓我們能在使用土地時,兼顧減碳、農業以及生物多樣性。這些似乎不常見於國人的2050淨零排碳討論,然則,這些卻是台灣及國人維繫跨世代發展之所需。

至於在調適部分,科學家們更重視的是基礎模型運算的轉型,用以縮小對於氣候敏感度的不確定性、瞭解地球生態的不穩定性,以及提供全球、區域及地方面對氣候變遷挑戰時的預後的推估。其次,現階段我們對於碳循環及冰棚溶解造成海平面上升之長期影響亦有待更精準的評估;而如何增加我們對於地球所受衝擊之瞭解,更是強化我們因應極端氣候所需先期警報系統所必要。

支持淨零排碳的的4大科技應用課題

最後,就科學技術應在邁向2050淨零排碳願景扮演何種角色,G7科學家們提出了4大建議:

其一:各國應開發以證據為基礎的淨零技術路徑圖,且應持續邀集科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及行為科學家一起提供並更新其資料。其路徑圖將用於推薦值得佈署、開發及研究以利減碳與全球控溫之技術。

其二:透過公私部門協力,增加在淨零排碳與有效調適之關鍵挑戰技術研發領域的投資,加快轉型的腳步,這些除必須在國內實施外,並須透過國際合作來達成。

其三:共同協助中低收入國家邁向氣候韌性與淨零排碳之未來,畢竟一如疫病的跨國擴散,氣候危機同樣不會受限於國界。

其四:共同協力就適當政策配套達成共識,以利在經濟上激勵碳中和的選擇。各國應透過合作加快去碳的步伐,並為下個世代保有地球。

具體言之,科學除應持續在技術路經上耕耘外,並應在跨領域的社會溝通、公私協力與綠色融資、國際合作與衡平,以及藉由經濟上的激勵政策加快去碳並保有地球以維護跨世代正義。

自下而上的城市低碳轉型為另一個追求淨零的關鍵核心

除了上述大多以國家為主的努力外,在當前因應2050淨零排碳之挑戰時,非國家的投入部份,包括了城市、社區與企業;而城市因是排碳行為之主體—人所居住、移動及消費之所在,故此城市的減碳早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點,這也是前述氣候公約大會選擇以區域氣候週啟動會議的原因之一。目前台灣各都也都積極的朝向淨零排碳在努力,並設定減碳目標,然則,若這些努力未被中央政府所統合並給予支持,則一方面可能難竟其功,另一方面則大大影響我國達成減碳目標之機會。故此,如何掌握城市的減碳契機與低碳轉型效用,並用以支持我國邁向2030與2050之減碳目標,值得政府用心斟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