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破除對GDP崇拜—探究GDP不可告人的秘密

2021-05-09 05:50

? 人氣

GDP不衡量社會公正和幸福

由於GDP只是一個生產總量的指標,只反映經濟活動的活力和人氣,並不反映誰從GDP中獲益。在GDP政績觀念驅使下,台灣政府熱衷於能快速拉動GDP上升的引進外資和房地產經濟,至於飲鳩止渴式地引進外資和畸形發展房地產經濟所導致的負面後果,他們是可以忽視掉的,他們也可以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不必重視。因此,隨著引進外資規模越來越大、房價越來越高、台灣的GDP也越來越大,而台灣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除了一小部分既得利益階層外,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呈下降趨勢,但這些都不再GDP關注範圍之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GDP不能真實反映國家的經濟實力

GDP只計算經濟增長的總量,而不反映經濟的結構,一億元產值的褲子和一億元的飛機在GDP上是相同的,但造飛機的是富國,做褲子的是窮國。國家的貧富和經濟實力不是看GDP的多少,而是看GDP的構成。舉例,如果要論GDP,大清國是日本的4倍,但是大清國GDP是茶葉、瓷器和褲子,日本的GDP是大炮輪船。甲午戰爭,日本的大炮GDP一下就把大清國的褲子GDP打回原形。由於做褲子和造飛機在GDP是等同的,台灣政府熱衷於做褲子而對類似於造飛機這樣需要科技投入大、時間跨度長、見效慢的技術密集型企業投入熱情不高,因為做褲子可以更迅速增加GDP,也熱衷於充當跨國公司的組裝車間,熱衷於引進一些低技術、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資項目。同理,房地產帶動的幾乎沒有什麽高科技產業,不會對台灣的科技發展、技術水平提高有任何好處,而台灣官員、民意代表、政治人物對發展房地產情有獨鐘。正因為如此,台灣的科技創新嚴重不足,在許多領域甚至倒退,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資手中。

GDP不能提升國家的經濟競爭實力

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競爭實力的是科學技術創新程度和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在外資產品大量占領市場和大多數行業被外資所控制的格局下,出口總數額雖多,但屬於高附加值的民族產業卻鳳毛麟角。高附加值的產品大多是外資企業或外資控股企業,由此創造的貿易利潤也大多是外方的,在光鮮的出口數字和龐大的GDP下並沒有形成我國的產業支柱。在經濟政策上追求GDP或GNP,會導致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即輸入性增長模式或內源性增長模式。反映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競爭實力的是GNP而不是GDP,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不可能靠外資企業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政府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災害事故的處理都會增加當地的GDP或GNP,但是在修建工程或處理事故活動中會耗費當地資源和財富,會造成個人財富和人民生命及精神傷害,會導致社會綜合資產存量的減少。

大樓 公寓 房屋 買房(圖/取自Unsplash)
作者指出,政府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災害事故的處理都會增加當地的GDP或GNP,但是在修建工程或處理事故活動中卻會耗費當地資源及財富,因此雖然表面上GDP獲得增長,實際上卻造成額外負擔。(圖/取自Unsplash)

結論

真正能實際體現國民財富的指標GNP卻長期被忽略了。GNP即國民生產總值,指一個國家的國民在國內、國外所生產的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GNP=GDP-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總和+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總和。GDP強調的是國土或生產的概念,而不管是本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生產的,即Made in Taiwan,而GNP是國民或收入概念,強調的是制造人,追求的是本國企業和本國人的制造,即Made by Taiwan。因此,個人認為應該在GNP指標基礎上,再加上SCC(社會綜合資本Scosial Comprehensire Capital簡稱SCC,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積累的所有國民財產和自然資源的總和)才能全面反映國家經濟發展的樣貌,即GNP+SCC。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應該更強調GNP、重視科技創新和基礎設施產業的發展、重視企業的競爭力、重視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應該注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財富分配、公平公正、環境資源各方面協調發展,而不是GDP崇拜!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