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你還猶豫接種新冠疫苗,有道理嗎?

2021-05-03 07:10

? 人氣

COVID-19 牛津AZ疫苗21日開放自費施打。(資料照,顏麟宇攝)

COVID-19 牛津AZ疫苗21日開放自費施打。(資料照,顏麟宇攝)

衛福部疾管署指揮中心最近又證實,台灣不只買到莫德納疫苗,輝瑞/BNT疫苗也買到了。雖然衛福部不斷地「證實」常落空,各國已經陸續施打疫苗,台灣則施打AZ疫苗,但首批AZ疫苗疫苗即將在6月過期,你挽袖準備「挨打」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5月起演成以變異病毒為主,疫情可能會急速擴大

疫情正在減緩嗎?美國普遍施打新冠疫苗,掌控了大多數的疫苗,還一直喊著不夠用。這幾個月的美國疫情雖稍有壓制,但真的可以獨善其身嗎?美國的鄰國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已成為北美變種病毒的傳播中心之一。按照人口比例看,加拿大疫情已經超過美國,確診人數已突破100萬大關。加國正面臨第三波疫情,迫使若干省份近日加強防疫限制。目前變種新冠染疫者已超越原始的新冠染疫者,東京、大阪、兵庫、京都幾乎都已經達到第四等級疫情,且超過八成是變異株病毒;5月起演成以變異病毒為主,疫情可能會急速擴大。

4月以來,印度新冠疫情迅猛反彈,近乎失控。這個人口數將近美國4倍的大國,新增確診、死亡病例都創下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紀錄。除非美國採取鎖國政策,否則斷不可能自掃門前雪,奢想獨善其身,而不被全球疫情的反撲。

面對國人施打率偏低及對疫苗安全效益有疑慮,立委詢問中研院長廖俊智是否要施打,廖回應,「我會打,等待通知」,媒體詢問是否擔心注射後會有不良反應,廖則說:「以我身體狀況,打比不打好。」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兩個月前才被宣布獲得2020年以色列總理獎,表彰其研究結合基礎與應用層次,並於「生質能源」研究領域領先全球,為第一位獲得此獎的台灣人。廖俊智院長專攻代謝系統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及微生物合成燃料等領域,曾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殊榮。他都公開表示願意接種新冠AZ疫苗,你我有必要再猶豫嗎?廖俊智院長都願意身先士卒接種AZ疫苗,台灣高價買進的AZ疫苗疫苗又即將在6月過期,但仍少人問津,陳時中和衛福部曾經對全民 (至少對目前開放施打的族群) 做過調查,了解他們為什麼不想打嗎?萬一AZ過期,或下一步被證實對變種新冠無效,難道陳時中就眼看這些「廢料」像打水漂嗎?

不確定的公眾是否接受疫苗?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Gillian K.SteelFisher博士最近在NEJM上發表的<不確定的公眾—鼓勵接受新冠疫苗> (An Uncertain Public — Encouraging Acceptance of Covid-19 Vaccines) 為了了解公眾對服用新冠疫苗的態度以及可能影響未來服用意願的因素,研究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之間進行的39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隨機民調,這項研究的框架提供了視角不同於大多數媒體對個人民調的報導,並為我們的鼓勵疫苗接種的外展努力提供了建議。研究認為醫師對於民眾是否接受疫苗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看到陳時中在AZ失效之前,拜託台灣的各級醫師,對台灣民眾全力推廣鼓勵大家接種嗎?

論文指出,民意調查顯示,目前美國許多公眾尚未決定是否服用新冠疫苗。這一點經常被忽視,因為最近幾次民調的口譯人員都預測,大多數人都會接種疫苗。但是這些解釋缺少一個重要的細節:民意調查結果的報告通常涉及折疊各種響應。例如,報告一直將「肯定」會接種疫苗的人(40%)和說「可能」會接種疫苗的人(23%)合併在一起。例如,使用其他措詞進行的民調顯示出類似的模式,很大比例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接種疫苗。但是來自政治民意調查的證據表明,那些說自己「可能」或「有些可能」採取行動的人並不總是這樣做。2個而且,許多人在提供選擇時說,他們「不確定」,或者他們將「等到一段時間後才能看到它對其他人的工作方式」。

保持對疫苗接種的意願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因此,儘管大多數美國人有可能服用新冠疫苗,但顯然仍有許多人未下定決心。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收到的信息可能會影響決定他們的決定。為了幫助激勵公眾,我們認為信息應構成這些民調中顯而易見的三個主要民意特徵。

新冠疫苗已經基本「流感疫苗化」了,也就是說,以後人類接種不同變種的新冠新一代的疫苗將會一直打下去,沒完沒了。抗拒疫苗的現象,已經相當程度地增強新冠在美國傳播的潛力,如何普及新冠疫苗的接種率以及持續力,不僅取決於疫苗分發的技術效率,還取決於很大一部分公眾的疫苗接種意願。儘管對最初可用的相對少量的疫苗有強烈的需求,但保持對疫苗接種的意願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接種疫苗不能保證馬上恢復正常生活

新冠疫苗的多元研發,在疫苗史上是空前的,因為各家出品的疫苗幾乎用盡各種不同的疫苗發展途徑,因此,它的是應受眾、它的副作用、它的成效都各有不同,於是造成消費者莫衷一是,挑三揀四;各國政府也對有的品牌的疫苗,比如AZ疫苗暫停施打。大家都知道疫苗的「有效性」是一個受眾是否願意接種的重要動機,但民意調查的結果警告說,公眾對有效性的認知可能與專家的觀點不一致。特別是,公眾可能期望有效的新冠疫苗不僅意味著對病毒的強力保護,而且意味著他們日常生活可以「即時變化」。的確,當被問及服用疫苗的原因時,許多人表示,打了疫苗後將使他們「回到正常的活動,如工作或上學」(52%)或​​「讓他人感到安全」(75%)。這種看法可能與專家的警告相抵觸,後者警告說,接種疫苗(儘管可以有效預防感染)不能立即保證馬上恢復正常生活。

人們信任自己的醫師比信任媒體及藥商更多

其次,除了成效性是個人決策中的關鍵考慮因素之外,安全相關問題始終是民意調查中猶豫不決的新冠疫苗接種的主要原因,例如,最近美國一次民意調查中有71%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副作用。但是,儘管學者們強調了信任在機構中提供相關信息的作用,但民調顯示,關於安全的技術信息來源並沒有得到高度信任。具體來說,媒體或疫苗製藥公司對提供新冠疫苗信息的信任度有限:分別只有16%和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這些組織「非常/非常」的信任提供此類信息。公眾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供的信息也只有中等信任度。但是,越來越多的人信任自己的醫師甚至醫療專業人員。這一發現與對其他健康信息的民意調查是一致的,該調查指出,與其他來源(包括民選官員,政府機構和醫學科學家)相比,醫生通常更受信任或被更積極地看待。

台灣的仇中人士肯定寧死也不打中國疫苗

第三,美國社區中接種疫苗的意願各不相同。黑人成年人比白人成年人說要接種新冠疫苗的可能性要小。在美國最近的一項民調中,有31%的黑人成年人與46%的白人成年人說,他們「肯定」會接種疫苗。在已知由於美國生物醫學企業的歷史和當前種族主義而導致的黑人成年人之間的合理不信任的背景下,民調提供了關於這種不信任如何與新冠發生聯繫的見解。例如,與成年人相比,黑人成年人對疫苗已經過正確安全性測試的信心較低(分別為67%和76%),對醫學科學家為公眾的最大利益所採取的行動則沒有信心(分別為33%和43%)。

由於種種原因,儘管也與不信任有關,但被認為是共和黨人的美國人比民主黨人說要接種疫苗的可能性要小。四分之一的共和黨人(佔26%)表示,他們「肯定」會這樣做,而一半的民主黨人(佔52%)表示。這一發現反映了美國最近的兩極分化,影響了對當代政策幾乎所有方面的反應。關於新冠,民調顯示,共和黨人比民主黨人對醫學科學家將為公眾的最大利益所採取的行動信心低(36%對54%),並且對所詢問的每種疫苗信息來源的信任度也較低。因此,共和黨人對拜登總統關於此類信息的信任度不高(23%對93%)。這種政治傾向影響接種新冠疫苗的現象,在台灣必然也有明顯的差異。台灣的仇中人士肯定寧死也不打中國疫苗,儘管《美聯社》(AP)統計,中國已經承諾向超過45個國家提供約5億劑疫苗,現有超過25國開打。由於中國4家疫苗生產商聲稱他們今年產能至少26億劑疫苗,因此《美聯社》認為最終,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或將不會接種西方生產商的疫苗,而是仰賴中國提供疫苗注射

有人問過你「為什麼不打AZ疫苗」嗎?

在進行了多次民調之後,我們認為公眾願意接受新冠疫苗的教育潛力仍然很大,但是需要有效的公眾教育和宣傳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將迅速接受疫苗接種的人口的比例,可是,在台灣曾經有政府民調問過你「為什麼不打AZ疫苗」嗎?既然根據調查,民眾信任的是臨床醫生,而不是製藥公司、政治領導人甚至醫學科學家,我們見到衛福部要求醫師在疫苗教育中協助宣導嗎?他們連說服醫護人員施打疫苗都辦不到了,看來台灣剩下的AZ疫苗,恐怕只能到其丟棄了。

假設AZ疫苗繼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台灣的疫苗接種計劃可以強調這一信息。臨床醫師還可以提供有關減輕過敏或慢性病患者風險的方法,這些信息可能會影響人們對安全性的擔憂。同時,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媒體可能會頻繁報導少數發生嚴重副作用的人,從而可能會破壞對疫苗安全性的認識。因此,重要的是向記者和公眾強調這些副作用的相對是非常少數的。

對於許多想要接種疫苗的人來說,是否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的動機至關重要。儘管我們必須解釋說,在廣泛採用疫苗之前,在許多情況下仍將需要採取諸如戴口罩之類的預防措施,但希望激發疫苗採用的領導者可以在此類警告與積極信息之間取得平衡,這些積極信息表明疫苗接種如何促進重返活動,例如與朋友見面和家人或在辦公室工作。這些信息對於需要兩次劑量的疫苗特別重要,以防止在第二次劑量之前脫鉤。

對疫苗接種的猶豫不決是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脅

對不論哪一個品牌的新冠疫苗之接種產商猶豫的,並非只在台灣 。事實上,疫苗接種的猶豫顯然是達成疫苗接種覆蓋面的主要障礙,疫苗覆蓋面足夠廣,才能使群體免疫力和社區傳播逐漸緩慢。總體而言,對疫苗接種的猶豫不決在全球範圍內變得越來越普遍,並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主要是人們對於新冠疫苗上市太快,其發展的加速性質,導致人們認為,在安全性評估方面走了偏鋒,關於新冠感染和疫苗的錯誤資訊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人們對疫苗的安全性的擔憂或懷疑,這些擔心害怕並非沒有道理。優化新冠疫苗使其容易被接受的工作,應使用朝著為個人和人群量身定制方法,比如哪些年齡層或性別的人,根據不同疫苗的施打的證據,醫療保健提供者直接建議應該接受哪些不同的疫苗接種,發現問題,對患者進行疫苗風險和益處教育以及消除對疾病和疫苗的誤解,來提高個體民眾對疫苗的接受程度。

接受新冠疫苗的意願因國家/地區而異。在對來自19個國家/地區的13,426名參與者的調查中,他們被問及是否願意接受「經過驗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總體上有72%的人表示完全或部分同意。積極回應中,來自中國,韓國和新加坡的比例最高(超過80%),而來自俄羅斯的則最低(55%)。

美國極有可能或絕對肯定會接受新冠疫苗的人約半數

在美國,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20年9月和2020年12月對大約3500名成年人進行的互聯網調查中,報告他們極有可能或絕對肯定會接受新冠疫苗的比例從39%增至49%,並且不太可能接受新冠疫苗的比例從38%下降到32%。相比之下,在一項針對美國大約6000名成年人的基於互聯網的單獨調查中,2020年12月有56%的受訪者指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或很有可能獲得了疫苗接種,比4月份的74%的受訪者有所減少。兩項調查中形成鮮明對比的趨勢可能與進行調查的不同時間範圍有關。衛生保健工作者中疫苗的猶豫性也相當大。

對是否接種新冠疫苗的猶豫性與年齡較小(例如,<60歲),自我識別為黑人,教育水平較低和缺乏健康保險有關。在CDC調查中,報告無意接種疫苗的主要原因是對疫苗副作用和安全性的擔心,以及對該過程缺乏信任。

UpToDate提供「新冠疫苗懶人包」可供參考

由於大多數疫苗可預防的疾病都是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因此有效的疫苗接種不僅可以保護接受者,而且可以通過防止其他傳播源(「群免疫」)間接保護那些無法接種疫苗或不能做出充分反應的其他人。著名的醫療數據庫UpToDate提供兩種類型的民眾一名教育資料,這些基礎知識的耐心教育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成,希望在5至6年級閱讀水平的人都看得懂,他們回答民眾四個或五個關鍵問題。以下是與該主題相關的民眾疫苗教育短文,也可以說是「新冠疫苗懶人包」,提供給台灣朋友參考 : 

1.預防嚴重急新冠病毒感染,疫苗被認為是控制大流行的最有用的方法。新冠疫苗的開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

2.新冠疫苗的主要抗原靶標是大的表面刺突蛋白(該蛋白與宿主細胞上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結合併誘導膜融合。

3.正在使用幾種不同的平台開發新冠疫苗。其中一些是傳統方法,例如滅活病毒或減毒活病毒平台,一些是較新方法,例如重組蛋白和載體疫苗,還有一些以前從未用於許可疫苗中,例如RNA和DNA疫苗。

4.幾種候選疫苗已顯示出預防實驗室確診的有症狀新冠的功效,並已在多個國家/地區上市。

5.對於根據當地分配優先級有資格進行疫苗接種的個人,我們建議您進行新冠疫苗接種。疫苗的選擇取決於不同國家取得的情況。醫界尚未對不同的疫苗進行過全面的研究,因此,比較效果尚不確定。

6.在美國,新冠 mRNA疫苗BNT162b2(Pfizer 新冠疫苗)和mRNA-1273(Moderna 新冠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Ad26.COV2.S,Janssen 新冠疫苗,也稱為(嬌生疫苗已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用於預防18歲以上的人群中的新冠(對於16歲以上的人群中的mRNA-1273)。

7.每種新冠 mRNA疫苗均以兩劑系列給藥。BNT162b2通過兩次間隔三週的肌內注射給藥;通過間隔1個月的兩次肌肉注射來施用mRNA-1273。兩種mRNA疫苗的第二次劑量應盡可能接近建議的間隔,儘管如有必要,第二次劑量可以安排在第一次劑量後最多六週。除有減輕症狀的情況外,每個疫苗系列還應使用最初使用的相同疫苗來完成。

8.如果疫苗的使用方式與推薦的方法不同(例如,在非新冠疫苗接種後的延遲間隔內、過早),則通常無需重複劑量或同系列。

9.應告知疫苗接種者副作用是常見的,包括局部和全身反應、注射部位的疼痛、發燒、疲勞和頭痛。如果這些反應發生,可以採取鎮痛藥或退熱藥,但通常不建議在疫苗接種前進行預防性使用,因為對宿主免疫接種的免疫反應影響不確定。

10.對新冠疫苗的禁忌症是對該疫苗或其任何成分的嚴重或立即的過敏反應。接種疫苗後,應立即監測所有個人的即時反應。具有無過敏史,對其他疫苗或可注射療法有立即過敏反應,或對所接受疫苗以外的其他新冠疫苗有禁忌症狀的無禁忌個體,應進行監測30分鐘。對所有其他個人進行15分鐘的監視。

11.儘管接種了疫苗,新冠感染(包括無症狀感染)仍然可能發生;在公共場所或有嚴重疾病風險的未接種疫苗者附近,應提醒疫苗接種者繼續採取其他個人預防措施(戴口罩和安全距離),以減少新冠的傳播。完全接種疫苗者的小規模集會將具較低的傳播風險。

12.據報導,接種疫苗的前兩週內年齡小於60歲的女性,在接種AZ疫苗和嬌生疫苗後,發生了與血小板減少症(例如,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相關的血栓形成事件是極為罕見的病例。由於這些事件的罕見性以及新冠的具潛在嚴重性,但接種疫苗的總體收益可能超過了這種風險。儘管,有幾個國家/地區暫停了AZ疫苗和嬌生疫苗的使用,有待提供更多數據,有些國家/地區將其限制在一定年齡以上的個人使用。由於已在患有這些事件的患者中鑑定出抗PF4抗體(如在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中所見),因此在可疑病例中不應使用肝素。

13.隨著新冠疫苗的普及和廣泛使用,將需要評估臨床試驗中未解決的功效問題,包括保護的持續時間和可能需要額外劑量,試驗中未包括的亞群的效力以及對社區的影響傳播。最初不明顯的安全問題也可能出現。在美國,正在改進現有的主動和被動監視系統,以密切評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作品集請參看《JOE書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