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綸觀點:可以不要是這一天嗎?

2017-11-08 07:10

? 人氣

1981奧斯卡最佳影片《火戰車》的開場時間是1919年10月10日,幾位主角進入劍橋就讀,晚餐時鏡頭掃到該學院在1914年到1918年戰死在沙場上的畢業生名單,滿滿一個牆面。院長在大家就座之後說道:「我看了本校為國捐軀的學生名單,瀏覽這一長串的名字,讓我們這些比各位年長的人為之鼻酸。對新生而言,這些名字沒什麼特殊意義,但對我們來說,這些代表著一張又一張的面孔。他們是誠實、善良的好青年,活力熱情、前途光明,他們是世代之花、國之榮耀。他們為英格蘭,以及英格蘭之所以為英格蘭而死。現在,因為悲劇性的因緣際會,各位承接了他們的夢想。我懇請各位反躬自省,尋找讓自我大放異彩的潛力與機會,為了他們,為了這所學院與這個國家,把握這個機會。因此機會而欣喜,不受任何外力阻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火戰車》正是那時英國社會的一個切片,電影裡的主角們就像日本高校棒球漫畫中的角色一樣,每一隊都是把過去的學長們、甚至敗陣的對手的每一份努力,一起打包扛到甲子園去。

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倫敦民眾在特拉法加廣場水池撒下虞美人花瓣。(美聯社)
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倫敦民眾在特拉法加廣場水池撒下虞美人花瓣。(美聯社)

電影《搶救雷恩大兵》中,被指派去找到雷恩並將他帶回家的米勒上尉,在任務進行到一半已經陣亡一個部屬時,他跟他的士官說:「你知道我當指揮以來,死了多少部屬嗎?94個。但那代表我救了10倍的人,甚至是20倍?」「這個雷恩最好值得我們去救,他回家最好能行醫救人或發明長壽燈泡之類的東西」到了電影結尾,將死的米勒對著雷恩簡單地說了幾個字:「Earh this, earn it!」(別辜負這一切),電影結尾雷恩回到諾曼地,對著米勒的墓碑說:「我每天都記得你最後對我說的話,盡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這能讓你覺得,你們對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

但是那些做出決定並活到最後的政客,事前並不明白將會付出什麼代價,事後也沒有那種清楚的認知,該如何做才能讓已經流下的血不白流。

由於戰爭在自己家門進行,人口本來就比德國少的法國在開戰時常備兵是77萬人,又動員徵調了370萬人,同樣是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德國進攻此處的目的,就是要讓法蘭西「流盡最後一滴血」,法軍主力幾乎放在此處,所以同年的索姆河方面是由英軍擔綱。這場戰役從2月打到12月,法軍也付出54萬人的傷亡,其中死亡就有15萬人,接近二戰法軍的總傷亡人數。法蘭西的年輕血液在這場消耗戰中流到乾涸,該戰役也使得大量的法軍拒絕參與白白送死的攻擊性行動。戰後法國的國會議員當中,因為有太多負傷的退伍軍人,所以被諷刺為「獨腿國會」。

一戰德國戰敗時,軍人死亡也達到170萬人。但我們必須留意,德國從普魯士時期就採取徵兵制,人口數也較英法來得多,在1914年時常備兵80萬人,又動員了500萬人,最後甚至拿出接近1000萬的後備兵力,所以德國的軍人死亡年齡層分布是比較平均的。二次大戰德國軍人傷亡350萬人(絕大多數是在東線),相較於戰爭的時間及規模,德國在二次大戰算是省血的,流血的都是猶太人。但是,蘇聯軍人傷亡多達860萬,平民傷亡人數接近這個數字的10倍,所以不難理解紅軍打進德國本土時的心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