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態本相─岷江上游村寨之社會現實:《毒藥貓理論》選摘(1)

2021-03-21 05:10

? 人氣

「文化」如何作為人類生態的一部份,成為其表相,我們可以從它與社會現實(人類生態本相)之間的關係說起。簡單說,「文化」讓人們不自覺地產生規律化行為,也讓人們對這些行為作出典範化的價值判斷,而這些規律與典範則強化社會現實。我們舉些實際的例子來說明。譬如,前面我提及,婦女被工作困在村寨空間中。事實上應該說是,婦女在一種社會「文化」的影響下,自動或身不由己地負擔起家中大部份的農事、家事,因此離不開村寨。在同樣的「文化」下,能任勞任怨地完成農事及家事的婦女,被村寨男人們(也被婦女們)認為是好媳婦、好女兒─女人是否勤快能幹,是本地人評其好壞的主要判準。如此「文化」,以及其所造成的現象,也就是文化表徵(如母親與女兒在田裡勤快工作的景象),看在人們眼裡,強化本地男女區分與性別分工的社會現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再舉一個相關的例子。女人被「困」在村寨中,也因為本地一種服飾「文化」:女性必須穿著有本寨特色的傳統服飾,而男性則無此必要。這其中的部份緣由,有些聰明男人跟我說得很明白;他們說,那是因為男人常外出作生意、打工,穿太特殊不好。他們沒說明白的是,女人為何要穿得「特殊」。事實上,這種服飾文化是為了強調一村寨人群的認同,及他們與周邊人群的區分。由於資源競爭激烈,各村寨、各溝人群間的認同與區分十分重要,所以一種「文化」讓女人以服飾來強調本村寨人群認同,並以此區別於周邊村寨人群。所以,同樣的,在本地人類生態中,「村寨」這樣的社群是人們進行資源爭奪與分配的重要社會組織,其存在及彼此區分是本地人類生態重要的一部份。這是本地人類生態本相。與此相對的是,一種作為人類生態表相的婦女服飾「文化」,讓婦女們的穿著遵循本寨典範,也讓大家藉以判斷或批評她是否穿得正確得宜。如此產生的表相,強化社會本相─村寨社群認同與各村寨間的區分。同時,對婦女而言,這樣的「文化」在過去常讓她們走不遠,出了本寨就被別寨的人視為異類。尤其當她們嫁入另一個寨子時,在前幾年常因無法立即換著本地婦女服飾,而須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後面我還會對此作說明。

我們再談談另一種「文化」。村寨人群記得及述說的歷史,也遵循著一種本地「文化」─我們可稱之為歷史記憶與敘事文化;在從前的著作中,我稱之為「歷史心性」。這是說,在一社會中人們所記得與敘述的歷史,不一定都是過去曾發生的事實,而是循著一定敘事規則的集體建構(其中並不排除有真實成份)。在岷江上游,過去這兒最流行的歷史記憶文化便是「弟兄祖先歷史心性」;在此「文化」下產生的規律化歷史敘事,就是前面我提及的「弟兄祖先歷史」。

《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書封。(允晨出版)
《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書封。(允晨出版)

*作者為哈佛大學博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師大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允晨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