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好吧,「斗膽」「批評」一下台灣的年輕人!(下)

2017-10-05 07:00

? 人氣

「馬雲他選擇了一個1975年出生的年輕人做了阿里巴巴的CEO。這不是馬雲的膽量大,而是優秀的充滿競爭力的年輕人給了他信心和希望。」(資料照,美聯社)

「馬雲他選擇了一個1975年出生的年輕人做了阿里巴巴的CEO。這不是馬雲的膽量大,而是優秀的充滿競爭力的年輕人給了他信心和希望。」(資料照,美聯社)

目前年輕人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源於台灣的政治環境的持續惡化所造成的系統性的社會倒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的政治,對年輕人只會投其所好的「奉承」,不敢醍醐灌頂式的教育。對年輕人的奉承和「捧殺」讓他們生存狀態變的越來越不實際,而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卻越來越多。

但是,年輕人畢竟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是一個社會最有未來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個體主動性是改變社會軌跡的重要因素。所以,大環境會影響年輕人,但是年輕人同樣可以改變大環境。大環境和年輕人都有要批評的地方,只是責任的比重不同而已。批評之後,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怎麼解決?

有對比就會有定位,有定位就知道方向和目標。通過時空縱橫的對比,來確定台灣和年輕人的位置就很有必要性。在這裡,通過與大陸、歐美和台灣自己過去的對比或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一個大方向。

與大陸做對比

大陸在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經濟實現了長足的发展,目前不僅僅是世界第二經濟體,2025年左右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

這種成果的背後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大陸的政治環境穩定性很夠,政策的完整性、統一性很夠。沒有出現朝令夕改、反覆無常的情況。二是大陸在持續漸進式的引進競爭並對此進行各層級教育的全面升級。

大陸認為競爭是國家發展的生存之本,只有時刻有序的引進競爭,才能不斷提高社會各層面的進步。(中國近現代衰敗的根本原因就是閉關鎖國,沒有引進競爭。)

大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年出現過嚴重的「下崗」潮。所謂「下崗」就是工人暫時離開崗位,等待新的就業機會,其實就是失業。下崗人數的激增,其實就是大陸面對世界經濟競爭時所產生的後果之一。

但是在政策保護下,大陸政府每個月都會給下崗人員一定的生活費,並且會對下崗工人進行新工作的培訓。從而可以讓他們在新的競爭里具備再次工作的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前提,是因為大陸意識到,經濟發展如果沒有引進競爭機制,會造成越來越多的問題,除了國力強大不起來,發展處處掣肘之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年輕人無法從事于更有創新力和競爭力的工作,他們只能從事傳統工種和低技術含量的工種。這既浪費人力,又造成了內部競爭的不公平和混亂。

所以,大陸從實施「改革開放」以及後來的「鄧小平南巡講話」和加入WTO,其核心就是要持續的把競爭引入到整個大陸的發展中來。近四十年的變化也說明,北京的這項戰略是成功的。中國大陸目前的競爭力排名已經從三十多年前的百名開外,來到了目前的28名。

現在,大陸全力倡導全球化,甚至是全球化的積極維護者,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保持競爭力的持續發展。讓發展更具活力!

由北京南開往上海虹橋的中國高鐵G1次「復興號」動車組行駛時速至350公里。(新華社)
由北京南開往上海虹橋的中國高鐵G1次「復興號」動車組行駛時速至350公里。(新華社)

在這種大背景下,大陸年輕人的態度和行為是什麼樣子呢?

大陸的年輕人,如果選擇參政這條路,那麼就要面對近三十年的政治歷練。否則,他就不會有能力來帶領一個近十四億人口的社會。這個過程,是不允許任何投機取巧和耍滑鑽營的手段的。因為內外現實競爭不會讓這種人獲得終極權力。

大陸最近有一部創出十年來最高收視率的熱播劇《人民的名義》,這部純政治大戲,它的收視主力竟然是年輕人。這反映了大陸年輕人不是不關心政治,而他們更關心政治是否穩定、清廉和高效。

只要政治可以保持穩定,社會發展不會面臨動蕩混亂的局面,大陸年輕人更願意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創業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四平八穩的工作上。大陸的政治體制在台灣百姓看來无论有多么可议,但是有一點是被肯定的,就是大陸的政治環境近四十年來持續穩定,給大陸青年營造了穩定的創業環境。也正是因為政局穩定,從而讓大陸成為了世界各大公司的主要投資目的地之一。世界大公司的入駐,也有力的解決了年輕人就業的問題。

從事經濟和文化產業的年輕人更是佔據了絕大多數。大陸的年輕人知道如果想要想要實現個人的理想,創業才符合時代的潮流。這是近四十年來在大陸培養出來的一種生存氛圍。

近十幾年來大陸出現了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百度、小米、大疆飛行器、滴滴租車、共享單車、手機支付、網購外賣等創新產業。它們全部都是「青創企業」,完全不同於的大陸國有企業的生存方式。它們在激烈的競爭中佔有了一席之地,並且成為了世界級的企業。而這就是在大陸激烈的市場下所形成的。

沒有競爭,就沒有這些公司誕生的可能,更不會有社會整體的進步。

目前大陸主導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無現金社會、生活系統智能化等一系列戰略政策,其核心的目的就是為了持續引進新科技、保持大陸競爭力的持續發展。也引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形成良性的人才儲備,從而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可以引領世界的發展趨勢。

在大陸的媒體報道中,國際新聞和國際事件佔據了很大的幅度和時間段。其目的是為了讓大陸的年輕人清楚世界發展的現況。大陸不斷的告誡年輕人,這個世界的脈搏是什麼,自己在什麼位置,和歐美的差距是什麼、世界的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以澳洲諾貝爾獎獲得者馬歇爾命名的「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9月21日在中國廣東深圳正式簽約揭牌(微博)
 中國的變化大到難以想像。圖為以澳洲諾貝爾獎獲得者馬歇爾命名的「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9月21日在中國廣東深圳正式簽約揭牌(微博)

馬來西亞現任總理曾經說,他很迷惑,為何一黨領導的國家會出現類似阿里巴巴等這樣的公司?在他的固有思維里,這種具有改變世界的公司應該出現在歐美的國家才對。他意外于大陸處於一黨政體的環境下,大陸青年還是可以進行革命性的創業。

這一切的關鍵因素就是大陸的政府不僅僅保持了政治穩定,還持續主導競爭的有序開放。競爭,把一個社會的發展潛力徹底釋放。競爭,讓年輕人可以參與更多樣的工作,參與最前沿的工作,並且讓他們成為最出色的人才。

很多人說大陸的年輕人充滿了「狼性」,造成這種狼性的根本原因源於大陸市場競爭的激烈。這是一種良性的狼性。

台灣這二十年來,沒有再出現年輕人擔當的產業。所以,50歲就「退休」的馬雲曾經在台灣的一次演講中說過,台灣的特點就是依然是年長的企業家在當家。台灣沒有幾個大企業是年輕人在當家的。

很多台灣年輕人,尤其到大陸高校求學的學生,初到大陸以後,除了生活的一時不適應之外,最重要的是競爭的不適應。他們完全沒有辦法讓自己很快的投入「競爭」的狀態之中。因為台灣的年輕人始終沒有為競爭做夠做足功課。

回看台灣內部,政府因為選票不敢給年輕人「施壓」,而年輕人更害怕新的競爭。一旦競爭到來,害怕失去選票的政府會率先抵抗,如果政府抵抗不了,年輕人就會率先反對「政府」,而不是面對競爭、深刻思考自己的下一步。

這是台灣年輕人面臨的最大的問題的之一。

年輕人本來應該是一個社會中,最需要被鍛煉和培養的分子。他們本來就需要「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只有他們被鍛煉出來,才能代表一個社會的未來。但是台灣的環境,完全是把年輕人當做了「政治媽寶」。既不敢得罪年輕人,也不敢對年輕人提出任何的「批評」。

台灣的年輕人,過渡依賴現有的生活基礎和「政治」去獲取機會。而大陸的年輕人更願意通過競爭實現自己的目標。核心問題是兩地的年輕人對待競爭的認知和應對方法。這是二者的巨大的差異所在。

與歐美做對比

現在的台灣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其實是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年輕人都會面臨和經歷的問題。但是很少有一個地方和台灣一樣,年輕人和政治有各種各樣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曾經一再的用希臘做例證。就是因為希臘屬於典型的入不敷出的社會,這個國家三十年來毫無任何的經濟建樹,更沒有創新經濟的產生。希臘不僅沒有興起新的經濟增長點,舊有的經濟基礎也不適應世界發展而被淘汰。僅有的旅遊業和服務業完全無法滿足的希臘人富足生活的要求。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希臘社會整體陷入了只會片面享受生活,卻喪失了創新和競爭力的培養。尤其是年輕人的創新和競爭力的培養。

希臘年輕人失業率高達65%  ,意味著希臘的年輕人沒有可參與的事業。這樣的國家短時間里還有未來么?失業率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競爭力降低造成的。而培養競爭力就是歐美各主要經濟大國最優先的政策。

希臘工會17日發起24小時大罷工,抗議國際債權人實施 新一輪撙節措施,雅典和其他主要城市都有示威活動。(美聯社)
希臘工會17日發起24小時大罷工,抗議國際債權人實施 新一輪撙節措施,雅典和其他主要城市都有示威活動。(美聯社)

德國身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已經開始實施工業4.0的戰略計劃。這個戰略計劃的核心就是支持世界貿易自由化,而競爭是貿易自由化的核心概念。德國近十年來的發展,根本原因就是保持了德國在各個優勢產業中強大的競爭優勢,同時又轉型升級新的經濟生態,這種大戰略產生了持續的發展驅動力。

台灣年輕人的失業率雖然遠遠低於希臘,但也長期維持在10%以上,同時平均薪資也長期不變,甚至還有降低。這就說明了多年來,台灣的經濟蛋糕并沒有做大。

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沒有新興的產業,就創造不了年輕人新的就業。所以就出現了大家都吃一口鍋里的飯,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做一樣的事情的局面,傳統產業依然是絕大多數年輕人的工作範疇。創新型的企業要麼太少,要麼就是因為沒有市場而夭折。年輕人的潛力沒有發揮的空間。

歐美各國出現過的很多年輕人參與的政治活動,大部分是爭取社會公益和社會正義活動的行為,比如抗議G20碳排放、比如抗議白人槍殺有色人種、比如抗議政府腐敗等等。這類政治運動,很難看到年輕人會輕易的被某個政黨所左右,很少出現為了一個政黨打擊一個政黨的局面,更不會出現因為對政治的偏激而放棄對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從這個角度來說,歐美的年輕人的政治獨立性非常夠,他們對政治的理解和包容更全面、更有未來性。假如歐美各國出現了民粹化的政治活動,政府一定會第一時間採取強硬措施給與約束和取締,因為民粹和「打手型」政治活動會嚴重干擾甚至阻礙一個政府日常行政的進行,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運行節奏和效益,甚至造成巨大的破壞和倒退。

台灣的太陽花事件裡,一大批年輕人竟然佔領立法院長達近一個月,讓整個社會陷入空轉和混亂。這些年輕人是否真正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出發點和性質?是否理解對社會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在他們眼裡,鬥爭和政治才是第一位,其它都不重要!這種盲目和衝動讓人不禁懷疑,二十年來台灣到底培養出了什麼樣的下一代?這樣一代年輕人真的可以領導台灣的未來嗎?

和歐美主流年輕人相比較,台灣年輕人的立場和標準超出了社會政治行動的底線。

美國的Facebook、Telsa、YouTube、亞馬遜、Google等年輕企業,他們的創始人從來都不是政治的狂熱分子,更不是利用政治和利用黨派的人。他們的創業初衷完全來自於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从而让这些理想和爱好成为奮鬥目標,他們的成功有時空環境的背景存在,但是面對世界變幻,他們的成功更是依賴于自己和團隊的不懈努力。

而台灣目前「著名的」和「有前途」的年輕人,除了藝人,就只有這些依靠政治而「打」出名聲的「年輕政客」了。只是他們的「前途」會是全台灣的前途嗎?

所以,台灣年輕人在政治上的投入和投機,不僅僅超過大陸年輕人,更是超出了歐美年輕人的範圍。在非政治範疇上的努力和投入,則遠遠落後歐美年輕人的付出。這是一個社會的整體風氣,它不僅僅影響了年輕人的發展,更嚴重影響了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

另外,台灣的教育已經越來越落後于世界的步伐。歐美各國的教育投入和大陸一樣越來越大,他們教育系統的升級和尖端化也越來越有力度。但是台灣的教育越來越具有政治性和妥協性。兩相對比,台灣各大學排名的大幅落後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與台灣自己的過去對比

四十年多前,蔣經國在台灣實施了十大建設,同期不久,鄧小平在大陸實施了改革開放,兩岸的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時期。

十大建設的政策不僅僅奠定了台灣后來富足的基礎。也帶動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投入到與之相適應各項事業之中。可以說,十大建設創造了真正的「前瞻」環境,它給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帶來了真正的機遇。

前文所提到的各位了不起的文學藝術家,都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 張忠謀、郭台銘也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現在的軍工教同樣是那個時期的「年輕人」。如今支撐台灣社會發展的主體工程和行業,幾乎都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完成和建立起來的基礎。

台灣人均GDP從1975年985美元,成長到2000年14941美元。25年間,台灣百姓的收入成長了15倍!但是自從2000年左右開始,台灣就陷入了增長疲弱的態勢,到2008年人均GDP是17833。與2000年相比,八年只增長不到20%。而同時期,德國人均GDP增長93%、法國增長101%、美國增長38%、英國增長80%。同為四小龍的韓國增長71%,新加坡增長65%。即使日本在這八年間人均GDP沒有增長,但是日本每年對台灣的貿易順差卻高達數百億美元。

20170923-湄洲媽祖台北港登岸,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夏普董事長戴正吳出席。(盧逸峰攝)
郭台銘的成功經驗還有機會在台灣重現嗎?圖為湄洲媽祖台北港登岸,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夏普董事長戴正吳出席。(盧逸峰攝)

大家可以評判國民黨過往的功與過。但是有一點卻是事實,就是那個時代的台灣是效率最高、目標最明確、台灣百姓凝聚力最強大的時代。更是無數年輕人前赴後繼為台灣不斷打拼的時代。政治的穩定和政策的完整讓那個時代的台灣,持續煥發強大的生命力。四小龍的榮耀,絕對不是輕而易舉就獲得的。

在2000年,台灣實現了政黨輪替。但是這卻成為台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政黨輪替后,政治的核心價值淪喪。它不再是保護國體和經濟民生的有力方式,反而成為了破壞國體和經濟民生的力量,破壞了台灣發展的基礎。

因為政治的緣故,台灣徹底放棄了大陸市場,從而讓日韓整體競爭力一舉超越了台灣,也佔領了本屬於台灣的巨大市場份額。同時,台灣內政的變化更是內傷不斷。二次金改,不但沒有形成良性競爭,反而因為陳水扁的貪腐形成了利益輸送和更不公平的平台。「核四」停建不僅重創股市,更是讓台灣從此在能源問題上如履薄冰,擔驚受怕,也間接影響了外資投入的意願。李登輝和民進黨的多次南向政策都鎩羽而歸,整體市場擴大沒有任何突破。馬英九的ECFA雖然對台灣更為有利,但是因為政黨私利的惡鬥而夭折,這也重創了台灣經濟再次起飛的機遇。

如今,蔡英文的施政依然是政治高於經濟。對待軍工教的態度,與其說是為了考慮財政,倒不如說蔡英文徹底否定了軍工教曾經的青春和奉獻。這是軍工教遊行處處開花的更深層次原因。

那些三四十年前的年輕人,意氣風發的為台灣做出貢獻,開創了台灣的黃金時代,現在老了卻要一天到晚的要追著蔡英文抗爭。時光荏苒,歷史變遷,這一切怎不令人唏噓呢?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成為了現在的老年人,他們給現在的台灣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產和強大的基礎。而現在的年輕人在三四十年后,也會成為老年人,他們會為未來的台灣留下什麼?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會成為未來的功臣還是負擔?

從歐洲的希臘來看台灣的高雄。這裡年輕人才流失嚴重,留下的年輕人從事的都是小作坊式的產業或者傳統的舊有產業。和世界同步高科技產業,在高雄幾乎絕跡。這是一個警訓!高雄沒有吸引年輕人可以留下的工作,所以他們只能離開高雄去往其它地方謀生創業。

高雄就是台灣的縮影。

現在的世界,一切已經和三四十年前完全不同了,生活中的一切更是三四十年前難以比擬的,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不但不能夠自我封閉,反而更應該努力了解世界的變化和趨勢。

有一項調查,20-29歲的台灣年輕人有近七成願意到大陸工作。這反映了一個重要的社會隱情,說明台灣的年輕人其實更願意面對競爭,而不是一味的在小確幸里自生自滅。台灣年輕人越來越願意做真正的屬於自己的事情。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台灣年輕人應該學習些什麼?而應該要求政府做什麼呢?

首先,拋開政治的灌輸,理性的接受大陸的「發展和競爭」。

無論對大陸有何種看法,畢竟大陸的改革,成功引進了競爭,而這種競爭極大釋放了大陸年輕人的潛能。競爭可以讓更有效的方法出現,競爭可以讓問題更清晰更快被解決。 競爭讓一個人變的更加優秀。優秀的人才會更好的帶領未來。競爭不是「屠殺」,競爭是讓自己優秀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現在大陸成功的創業人物比如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雷軍、柳青(滴滴打車)汪濤(大疆)等這些都是正值壯年甚至非常年輕。他們創業所引領的年輕人參與和就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億級人數。他們都是這二十年、十年間創業成功的年輕人。

因此,台灣需要在經濟層面放開人才引進的限制,開放新興行業在台灣的落地,達到增加台灣本地市場競爭力的目的。更關鍵的是,政治要學會為經濟服務。對台灣年輕人培養要注入更多的精力,台灣人才缺乏競爭力的培養和缺乏機會是一體兩面。

20170912-台積電位於大陸南京的晶圓廠十六廠今(12)舉行進機典禮,張忠謀董事長親臨典禮致詞。(台積電提供)
張忠謀宣布明年退休,下一個張忠謀在哪?圖為台積電位於大陸南京的晶圓廠十六廠今(12)舉行進機典禮,張忠謀董事長親臨典禮致詞。(台積電提供)

台灣的半導體等產業是世界領先的,但是這個產業就業人數畢竟有限。同時,台灣的代工產業過於依賴外在市場,也讓自己的經濟命脈處於被別人掌控的境地。引進競爭 將是台灣永續發展不得不的選擇。

其次,學習歐美年輕人永遠的政治「中立」和政治判斷力。

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黨派的政治鬥爭中,更不要讓自己成為政黨鬥爭的工具。讓精力更多的放在創業上。

無論是大陸和歐美,發展的前提都是政治的穩定,無論歐美各國的選舉多麼熱鬧甚至混亂,但是選舉后之後社會幾乎都會很快的恢復基本的平靜,政治的纏鬥不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發展。

而台灣則不同,選舉期間惡鬥不斷,選舉后惡鬥更兇。政局的亂象已經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的發展。在台灣的政治制度下,年輕人必須也有能力對這一現狀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改變。而不應該成為混亂的實施者和執行者。

對政府而言,年輕人不能等同於「選票」,政黨不能把年輕人當做要討好和供養的「選票服務生」,對他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對於一個政黨來說把希望寄託在年輕人身上是對的,但是不能寄託在年輕人的衝動和躁動之上,更不能刻意培養和利用年輕人的無知和理盲。

所以對政府來說,要把精力更多放在培養年輕人的競爭力方面,全力培養台灣成為一個充滿競爭力的社會。

年輕人天生就是要面對未來的,社會需要培養適合年輕人面對未來的職業環境。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政府最有效率。引進競爭和培養競爭的環境需要政府系統的規劃,在每一個步驟、環節、範圍逐步營造年輕人可以承受并發展的競爭力。

作為主體的年輕人,更應該在這方面提出更多的訴求,表達更多的立場!

第三.學習「曾經」的台灣年輕人的奉獻和努力。

台灣的年輕人具備會溝通、禮貌、有想法、肯幹的優點,其實這也是幾代台灣年輕人的共同優點。但是這些優點,並不是每一代台灣年輕人都會取得事業成功的「共同要點」。

三四十年前,那時的台灣年輕人,需要付出青春打下台灣發展的基礎,而他們也的確做到了這點,是他們讓現在的年輕人過上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而現在的年輕人,如果真的讓自己的青春有發揮的空間的話,就讓自己勇敢走出去。這不是某人用文青般的語言說「不要挑工作,有工作就是好的」,而是去面對世界一日三變的現實,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去面對外面的強大競爭,學會讓自己主動的去競爭,學會讓最寶貴的青春用在「競爭」而不是「嘴炮」上。

最後,再用郭台銘和馬雲做一個總結吧。

郭台銘不久前在美國投資100億美金建廠,這筆投資從規劃到實現花了一年不到的時間,而郭台銘在台灣建立一個醫院卻需要10年。兩廂對比之下,這樣的行政效率,會反映出怎樣的競爭力?這樣的競爭力代表了什麼樣的未來?

馬雲在2013年「退休」了。那時候他只有50歲。他選擇了一個1975年出生的年輕人做了阿里巴巴的CEO。這不是馬雲的膽量大,而是優秀的充滿競爭力的年輕人給了他信心和希望。

台灣不久前剛剛舉辦世大運,台灣年輕人展現了自己最美好的風采和堅強的實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大陸激烈的競爭中站住了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歐美世界發光發熱。他們都已經證明了台灣年輕人在每個行業是多麼的具有非凡的潛力。他們需要的就是一個可以發展的環境和激活他們的力量。

當這一切出現,他們可以再次開啟奮鬥的航程!若干年后,台灣一定會有新的鴻海和台積電,一定會有自己的Facebook和阿里巴巴!

留給執政者的時間真的不多了。而台灣年輕人可以繼續「年輕」的時間也真的不多了!

*作者為職業畫家,現居北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