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農業起風台灣站上風口了嗎?

2021-01-01 06:30

? 人氣

農業本身是多元化和在地化的,與工業生產具有質的不同,因此只有適合當地環境,農民素質的農業技術才是最好的。(圖/徐炳文攝)

農業本身是多元化和在地化的,與工業生產具有質的不同,因此只有適合當地環境,農民素質的農業技術才是最好的。(圖/徐炳文攝)

農業重要性與時俱增,這些年中國大陸亦積極推動傳統農業朝向數位農業轉型,讓農業脫胎換骨。為此中國大陸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技術指導下,特別舉辦國際「人工智慧PK頂尖農人」種植草莓大賽,經過四個月實地的較勁,最終結果出爐,在產量、投入/產出比和甜度等三項指標中:AI組在產量及投入產出比取得優勝(分別高於頂尖農人組平均值196.32%及75.51%),但是在果實甜度則由「頂尖農人」勝出(整體平均值高出AI組5.24%以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明了頂尖農民的生產技術及經驗極具參考價值,同時讓人見識到透過人工智慧慧能「輕鬆務農」的可行性,對鼓勵年輕人投入第一線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可為本土化的數位農業找到可複製、可傳播的數位農業生產模式與解決方案。一旦農業達人的經驗及技術數位化,讓人工智慧、機器人學習到頂尖農人們的種植經驗,進而優化生產管理過程,勢必對未來全球農業競爭產生重大的轉折,也將帶來龐大商機!

農業本身是多元化和在地化的,與工業生產具有質的不同,因此只有適合當地環境,農民素質的農業技術才是最好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z)在《改造傳統農業》(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一書中即提到,要改造傳統農業低效率,就需要政府或其他非營利企業研究出適於本國條件的生產要素(包括新技術),並讓農民樂意接受新生產要素,就必須使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圖,同時還要向農民提供有關新生產要素的資訊,並使農民學會使用這些新生產要素。想要改造傳統農業,使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就必須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在職培訓等),另,舒爾茨也提到改造傳統農業的方式只能採取市場方式,不能採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會束縛農民的積極性,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對照今日台灣農業施政重點放在保價,補貼及救濟等,而非技術研發及人力資本投資,相當值得台灣為政者深思。

農田、農夫、稻田、工作。(取自pixabay)
臺灣農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農村高齡化、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產銷經常性失衡、病蟲害叢生、農產品衛生安全出問題等等,台灣農業正逐漸失去競爭力。(示意圖,取自pixabay)

數位農業已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遺憾的是,這些年為了選票政府推出的農業政策多偏重在討好農民,動輒實施保價收購,價格補貼,或砸大錢舉辦放煙火似的展銷活動,治標不治本,使得臺灣農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農村高齡化、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產銷經常性失衡、病蟲害叢生、農產品衛生安全出問題等等,台灣農業正逐漸失去競爭力。儘管台灣國家制定的農業施政綱領也提及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但是政府投注在相關R&D的經費及人力,卻遠遠不及投注在農民福利津貼及補貼救助費用,使得研發動能嚴重縮減,且許多創新成果並未能給農民帶來實質的利益與效果(畫大餅者居多),迄今台灣仍以傳統小農為經營主體,採現代化農企業經營仍屬少數。

科技創新與經驗有效整合已是全球農業的未來趨勢,但非一夕可成,尤其全球最先進的技術並不一定適用於台灣農業,需要找到在地合適的經營模式,並且能夠讓小農戶接受和認可,成為台灣農業永續發展關鍵。值得警惕的是國內農民久處舒適圈,已經逐漸養成對政府的高度依賴,缺乏自我提升的動能,農業數位化程度偏低。長此以往將難以因應全球農業的重大變革!可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古已有之,於今尤烈!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