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登月:相隔40年再上月球,中國的太空計畫與美蘇太空競賽有何異同

2020-12-18 16:40

? 人氣

太空行走
 

無競賽,有競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之間幾乎所有太空計劃,都受到國際聲望、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兩國齊頭並進地你追我趕,投入巨量的資金和人力,帶來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科技集中爆發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可否認的是,中國雖然航天成績斐然,但還未到達美國的高度,比如中國還未實現載人登月和探測器登陸火星。因此,兩國的較量並非「競賽」。

不過,隨著中國在該領域的崛起,美國還是有所動作——早在201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阻止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

「嫦娥五號」帶著月球岩土樣本返回後,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中國是否會把月球樣本分享給美國NASA?中國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回答,中國願意與志同道合的機構分享樣本和數據,但是美國國會2011年法案限制NASA與中國的合作,所以能否合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自己。

川普就任後「競爭」繼續加碼。為確保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川普簽署多項太空政策指令,決定重返月球,甚至聲稱要準備一支新的太空部隊,以「對抗」中國。

這些舉動最終催生了「阿耳忒彌斯」計劃,計劃在2024年左右再度送太空人登月。

2024年再次登月的時間點也被媒體反覆討論,因為如果川普成功連任,再次登月將發生在他總統生涯的結尾。

然而,2020年大選後,白宮易主,相比於登月,拜登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航天任務更感興趣。有分析人士認為,「阿耳忒彌斯」計劃可能會成為政治重心轉移的犧牲品。

英國《泰晤士報》則認為,中國相比之下更有優勢,因為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能夠確立並堅持長期目標,而且還有龐大的人口、巨額研發投資以及廣泛的人才基礎。

中國目前的登月計劃從2003年開始,綿延17年,還將繼續下去。而目標建立空間站的「921」工程,更是要追溯到1992年的規劃,目前也依然在執行。

不過,中國在航天領域趕上美國,路還很長。中國透露已經將載人登月計劃排到「本世紀30年代」。

但中美兩國的競爭意味依然濃重。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院長斯勞特撰文,做了一個對比——中國「嫦娥五號」在月球著陸的同一天,功勳卓著的美國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發生坍塌事故,徹底毀棄。

斯勞特據此發問,「當一國的科學家為一處標誌性設施的坍塌而哀悼時,另一個國家的科學家卻在為即將到來的發現而慶祝。歷史是否會把這一時刻視為一個預兆?」

美國宇航員登月
1969年冷戰高峰期間,阿波羅計劃中的美國太空人成功登月

投入程度不同

少了些「太空軍備競賽」的意味,中國在航天工程上的投入也遠不如美蘇兩國當年那麼激進。

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後,美國收到刺激,大規模投入,直至肯尼迪總統表示將載人登月列為首要任務,予以保障。

1965年到達峰值,佔聯邦支出的11.7%,總財政支出的5.3%。最終載人登月計劃耗資約250億美元。

蘇聯的投入也不遑多讓,1966年到1970年期間,蘇聯在太空項目上共投入79億盧布(約合240億美元)。

蘇聯第一個太空飛行的宇航員加加林
人類第一個太空飛行的太空人——蘇聯空軍飛行員尤里・加加林

而中國的投入則少得多。201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透露,921工程自1992年實施以來20年間共花費約390億人民幣,相比之下,不及美國2014年一年的投入(80億美元左右)。

此後,中國航天總投入沒有公開數字。但多家美國機構估計,近年來中國每年投入在20億美元左右,依然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2019年NASA預算215億美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