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登月:相隔40年再上月球,中國的太空計畫與美蘇太空競賽有何異同

2020-12-18 16:40

? 人氣

中國官方媒體播放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點現場。(翻攝網路)

中國官方媒體播放嫦娥五號返回器著陸點現場。(翻攝網路)

12月17日凌晨,中國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表面土石樣本,返回地球,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蘇爭霸延燒到太空領域,兩國競相登陸和探測月球,每一次領先都稱為各自語境中意識形態勝利的標誌。1980年代開始兩國逐漸偃旗息鼓,20年間沒有實施過任何月球探測。

近年來,中國太空探索異軍突起,「921工程」和探月計劃逐步產出成果,2007至今共成功實施五次探月任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8年實現首次月球背面著陸,以及此次實現40年來首次月球採樣返回。

與此同時,中美關係快速惡化,2018年貿易戰逐步演化為科技戰、外交戰。2020年跌入谷底,有專家認為美中進入「第二次冷戰」。中國航天計劃的成功,也刺激美國也啟動一系列新的探月計劃。中美之間是否會重啟「太空競賽」?月球,將在中美關係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目標不同

「與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和太空政治不同,中國的太空計劃超出單純尋求聲望和地位的範圍。」美國國防部密涅瓦研究所(Minerva Research Institute)分析師南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撰文分析,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爭的是「誰能先到那裏」,關乎對立大國的聲望和地位。

戈斯瓦米認為,中國的太空計劃則立足於非常長遠的構想,即探索太空以利用月球、小行星的資源,確立永久性的太空存在,以促進和維持經濟增長。

2016年中國公布的一份航天白皮書展現了一個長遠而雄心勃勃的計劃——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上的太空探測強國,包括探測火星,建立空間站,載人探索地月空間等一系列計劃。

美蘇爭霸時探月計劃創下多個「第一次」——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繞月,第一次登月。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航天並未突破美蘇在半個世紀前的成就。專家認為,因此中國的目標更注重實際收益。

戈斯瓦米認為,中國將注重太空太陽能技術研發、開採利用月球背面資源、探測小行星資源,都能為中國自身的發展帶來實際好處。

此外,太空依然是「無主之地」。美蘇爭霸的年代,國際間確立了太空條約,推動了科技合作和「非武器化」等共識,但對於太空資源開採利用的規定依然模糊。戈斯瓦米認為,這對中國有利,因為這就要依據「先到先得」原則。

中國也確實表達過類似看法。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葉培建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岩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