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眾兩院一致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中概股「集體退市」焦慮加劇

2020-12-03 18:10

? 人氣

再比如,根據Refinitiv數據顯示,黑岩(Blackrock)、普信(T. Rowe Price Associates)和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三家機構在中國公司的投資總市值超過400億美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次,赴美上市的中介生意也將受到影響,華爾街各投行在中企首次公開募股(IPO)中每年賺取數億美元。

不過,法案的支持者認為,短期損失雖然可觀,但此舉可以倒逼中國監管的強硬立場,或者用其他方式彌補長期監管死角,長期來看,減少投資者「踩雷」風險。

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於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首次亮相。
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於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首次亮相。

香港成最大受益者

數以百計的中國公司,遠渡重洋,赴美上市,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美國股市對科技創新企業偏愛,給出較高估值,同時美國股市成熟度高,市場開放,帶來絶佳的流動性。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中國A股市場上市門檻較高,比如要求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等。對於新興模式的科技公司而言,達到這些要求比較難。

即便,門檻較低的香港股市此前也要求上市公司「同股同權」,而科技企業往往希望在創始人掌握較少股權的情況下,能夠控制公司。

在A股和港股面前,美國股市則顯得開放和靈活,因此稱為諸多大型科技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首選地。

然而,兩地的股票市場在過去幾年,快速改革。

比如,港交所修改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成功吸引小米公司等在港上市。同時,新設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納大中華及海外公司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的地點,甚至宣佈允許在第二地上市公司列入恆生指數。

A股市場則在上海設立科創板,也允許同股不同權,取消一系列上市門檻,實施註冊制。

紐約證交所

這些改革的襯托下,赴美上市的優勢不那麼明顯,劣勢卻進一步凸顯。比如,中概股主要市場大多集中在中國,美股投資者不如本土投資者了解企業的發展潛力,傾向給出更低估值;以及不斷惡化的中美關係和不斷收緊的監管措施。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中概股公司的回流。

總體觀察,中概股公司採取選項為:仍保留在美國上市,同時開啟在香港二次上市。包括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已成功在港二次上市。此外,具備在港二次上市資格的中概股公司還有34家,其中不少已啟動流程。這些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後,有可能逐步提高在香港的交易規模,最終從美股退市。

還有公司則直接選擇私有化,從美股退市,然後擇地再次上市。比如今年7月,新浪和攜程兩家公司就有此計劃。

最後,對於更小的上市公司,既不符合在港二次上市的資格,又沒有資金進行私有化,也可能選擇「改換門庭」,選擇與在美國註冊的審計事務所合作,接受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監管。

在這個過程中,香港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原本每年的首次公開募股水平與紐交所旗鼓相當,如果30餘家中概股公司回流香港,將帶來超過5000億美元的資金,強化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