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未來東亞區域整合的重心在哪裡?

2020-11-25 05:30

? 人氣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AP)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AP)

本月15日,包含中日韓等東亞15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將成為世界上參與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此外,20日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CEP)會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提及中國將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在疫情持續壟罩全球的今日,區域貿易與區域整合日漸重要,中方持續積極參與及推動東亞及亞太地區間的多邊貿易體制,對東亞政治經濟體系產生巨大的變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幾年全球化的腳步趨緩,雖然部分國家的經濟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興起,但無疑的是,發展到今日的全球框架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體系,在此狀況下,區域化、在地化就顯得特別重要。東亞在人口和產業發展等因素,十分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經濟的重心,但東亞地區間的產業和文化等差異,使得區域間的整合較為艱難,在RCEP協定簽署之際,誰會是未來東亞地區的重心?而各國扮演的角色會有怎樣的差異?這些問題值得也身處東亞的我們好好思考。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圖為越南總理阮春福和中國總理李克強連線(AP)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圖為越南總理阮春福和中國總理李克強連線(AP)

近日中國等國簽署RCEP使許多人反思台灣在區域的角色,認為台灣再度被排除在東亞區域整合外,也認為中國再次的阻撓台灣參與各國際協定的機會,但卻忽略RCEP的本質是東協10+5的體系,重心是在東協10國上而不是中國,且這些國家從2013年就開始舉行首輪談判。東協的經濟整合相較北美的NAFTA與歐盟是較為鬆散的,且原先東協的內部整合有一個原因是為了降低中日兩國在東亞經濟領域上的競爭所帶來的不利,使得東亞先前並未真正進行區域整合,比起國家的力量,更多是因為市場與廠商的抉擇而互相交流投資。比起一昧的關注中國,更該注意的是這次簽署過後,中日韓三國首此互相開放自由貿易市場,且在此協定前,東協與中日韓三國皆是以單邊的FTA作為貿易依據,這代表了東亞整合的一大進程。

再以供應鏈的層面來看,未來的世界供應鏈應會走向短鏈、多鏈的情況,且更著重發展區域間的合作,在此情況下,東亞的區域整合顯得更為重要,未來RCEP將會涵蓋世界1/4的貿易量,但各國間該如何互助合作則是現在的重要課題,以日本為首的雁型理論可能不再適用,但世界普遍認為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代理人,在美國退出TPP後承下領導國的位置,重整了CPTPP,而中國宣布將積極考慮參加CPTPP,是否對日本的領導地位有所撼動也值得注目。

除此之外,在討論東亞整體的區域整合之際,不能只關注中日之間的競爭,更應該要關注東協這塊擁有人口紅利且富有潛力的地區。台灣雖然現今無法以政治的層面加入國際組職,但在產業鏈上也有承上啟下的銜接效果,並可在東亞區域新秩序中學習共存。

*作者為大學生,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自主學習小組成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