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安觀點:RCEP對台灣的衝擊與因應

2020-11-18 06:30

? 人氣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AP)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AP)

海峽時報報導,為期4天的東協系列峰會12日起線上召開。經歷8年磋商的RCEP旨在降低關稅,以共同原產地規則加強供應鏈,並編纂新電子商務規則。印度去年退出RCEP談判後,其餘15個國家,15日於越南舉行的東協視訊峰會完成簽署。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及東協十國,歷經數年談判,終於談妥協定架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生效後RCEP經濟規模達23兆美元,涵蓋全球22億人口(世界3分之1人口),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成的超級自貿區,也是中、日、韓締結的首個貿易協定,將撼動世界經貿板塊。

RCEP超級經濟圈成軍,台灣卻排除在外,對於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能自外於RCEP經濟體!?看來簽署RCEP 對台灣的衝擊與因應,蔡政府若未能採取積極的角色,破除政治意識形態,改善兩岸關係,台灣正式退出亞太經貿圈,台商也只能靠自己了!

區域整合「東協加五」,台灣又被邊緣化

歷經八年的談判,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11月15日簽署,15個成員國將進一步整合亞太區域經濟。透過此協定,位居要角的中國大陸經濟更受激勵,缺席的台灣、美國則面臨在亞太地區邊緣化風險及更多競爭考驗。

由於台灣並非RCEP成員國,因此協定簽署後會對於台灣經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同時引起關注。學者觀察,可以確立國家主權及政治地位外,在地理區域上,台灣屬海島型國家,又位處亞洲,其餘鄰國皆已加入,而這些國家又為台灣主要貿易對象。除了自貿圈形成後雖對台灣高科技產業影響有限,但對於傳產感受壓力可能會以外移反映。

2020年11月15日,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圖為越南總理阮春福(AP)
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共15國透過視訊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圖為越南總理阮春福(AP)

專家指出,RCEP簽署之前,東協國家與中國、日本、韓國已有自由貿易協定(FTA),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台商外移到東協國家布局的情形已經行之有年。由於台灣與RCEP成員國的經貿往來都非常密切,在RCEP生效後,成員國之間關稅大幅下降,勢必排擠台灣的出口。產業部分,RCEP尚未公布詳細內容,但像是石化、機械等傳統產業,恐必須提早準備可能的衝擊。台灣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在RCEP中扮演關鍵地位的中國與東協,又分別是台灣前二大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不可否認台灣被排除在RCEP之外,確實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我國目標CPTPP,美若重返FTA有助對台

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RCEP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勢必形成挑戰。8月28日蔡政府「閃電式」宣布開放美豬、美牛進口,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表示,美國的正面反應熱烈,美國國會議員將會要求美國政府盡速跟台灣進行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當前台灣疫情控制得宜,讓台灣處於國際聲譽最佳時刻,此時宣布開放,是一個最好時機。

下任美國總統拜登應能延續民主黨政策,大選期間拜登曾刊文將會就公共衛生、氣候變遷及核武擴散等面向與中國合作,但是這並不表示拜登會因此重回過去對中採取戰略模糊的路線,畢竟對拜登而言,所謂的「多邊主義」並不是投降主義,而是在不同於川普「單邊主義的雙邊合作」下,能透過集體的方式讓「震攝中國」能持續保有作用力,重回「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是「重返國際協議與組織」的起手式,「進場盯人」遏制中國銳實力的擴張。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11個會員8日在智利聖地牙哥簽署協定。(美聯社)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11個會員8日在智利聖地牙哥簽署協定。(美聯社)

因此,拜登不致透過施壓拆RCEP的台,但可能帶領美國返回TPP,或將日本等國簽署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升級,與RCEP競爭。對此,我外交部坦言RCEP由中國大陸主導,我推動加入有實際困難。CPTPP是我國政府目前推動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重點目標,外長吳釗燮近日在立院表示,拜登政府若重返CPTPP,對台灣的加入會是一大助力。

RECP及CPTPP對台新南向影響不容忽視

東協長期以來為台灣重要貿易及投資夥伴,成長快速。若台灣加入RCEP,則可促進我國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更有益於政府目前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對台重要性不言可喻。2016年蔡總統上任時,首度提出「新南向政策」,希望利用新南向18個國家的市場來擴大台灣的進出口,並開拓南向國家市場,以避免過度依賴大陸市場,同時希望與新南向國家人民有更多往來,包括觀光客和學生。如今新南向政策推動超過四年,應該是好好檢視這項政策的時候,加上美中關係惡化、兩岸關係急凍,新南向國家可能成為重要的代替市場,更值得我們關注這項政策的成效。

為了協助台商赴新南向國家投資,政府也鼓勵銀行赴新南向國家投資,就是要打所謂的亞洲盃。但受到疫情影響,依據金管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在新南向國家布局的銀行,獲利大幅減少67%;相反的,西進的國銀獲利則成長25%,顯示新南向政策中,在擴大國銀赴新南向國家投資的成果也是不理想的。

囿於國際現實與兩岸政治特殊性質,在兩岸關係陷入緊張對抗的情況下,台灣無法加入某一國際組織或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對本地媒體來說並不是新聞,台灣社會對此反應冷淡,與其說是一種冷漠,倒不如說是面對現實且無法、無能力改變的一種無奈。不過,沈榮津、吳釗燮等專業官員對RCEP即將啟動的相關發言,不僅毫無專業可言,甚至是刻意淡化其對台灣的影響,「阿Q」無極限,愚民也無極限。

因此,台灣要提升出口競爭力除了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外,仍應尋求後續推動後續加入RECP及CPTPP等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如圖)。尤其,RECP與CPTPP不僅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更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政府應思如何突破現有架構,進而成為台灣對外貿易的基石,否則前景仍是令人堪憂。

RECP及CPTPP等重要區域經濟整合參與國。(作者提供)
RECP及CPTPP等重要區域經濟整合參與國。(作者提供)

關注RCEP後續發展與台灣因應之道

由於蔡政府一廂情願錯押川普結果,還要犧牲國家利益,逼著台灣人民吃萊猪,妄想加入自由貿易協定(FTA),恐成為兩頭落空?如何關注RCEP的後續與台灣的因應之道?吳釗燮表示,CPTPP現在進度是有些成員國還沒通過,要等成員國通過後才會開放申請程序;在開放前,我們會積極跟通過的各國非正式諮商,目前已有不錯成果,會積極努力。外界普遍預期,蔡政府第二任力拚美台經貿協定(FTA或BTA),應是追求歷史定位。但是,各界對RCEP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的擔心不容忽視。美台經貿關係的突破,是否將以犧牲兩岸關係為代價?將取決於中美台、紅藍綠各方對當前情勢的判斷。

從北京的角度看,川普政府鼓動中美脫鈎,必先撬動兩岸經濟聯結,蔡政府決定叩關美台FTA,一定是配合美國「遏中」大戰略。諸如近期中美關係緊張,美國為了壓制中國,打出貿易戰、科技戰,除中國應用程式如抖音、微信遭到禁止,更有傳聞指出美國有意與日本、澳洲、印度合作成立生產鏈,與中國進行對抗。而台灣日前封殺淘寶、愛奇藝,恐為關注RCEP的後續增添變數。如今RCEP經貿圈已正式成立,對台灣經濟和民心的衝擊。

我們就應該要問:此次蔡政府開放美國豬牛,不但本土農畜業者跳腳,全民拒絕萊猪已成共識。為何蔡政府仍要一意孤行,這對主流民意影響會有多少?台灣能換取國際地位又如何,恐怕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台灣因應RCEP的衝擊可分為政府與企業兩方面,在政府方面,應積極盤點新南向政策執行以來的成效,一則爭取與東協談判取得AFP身份;或是以新南向成果來申請EEP身份,以加入第二輪新成員談判。再者APEC目前正積極規劃「後2020願景」,身為APEC正式成員的我國可以藉此呼籲RCEP應致力於強化東亞供應鏈運作,不刻意排除且應歡迎所有APEC成員加入,落實後2020進一步區域整合的宏大願景。

在企業因應方面,業者可以參考並配合政府所規劃的新南向產業地圖,布局RCEP成員國,分享此區域在自由化與便捷化下,經貿與投資提升的商業利益。並且建議鎖定未來五年具備6%以上經濟成長實力,以及逐年增長的經濟體,包括越南、菲律賓、寮國、緬甸、印度等國,以降低風險、提高投資報酬率。

20201111-總統蔡英文11日出席民進黨中常會。(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蔡英文政府「依美抗中」的結果,單方面錯押川普,且犧牲了國家利益。(資料照,顏麟宇攝)

由於蔡政府「依美抗中」的結果,單方面錯押川普,且犧牲了國家利益!面對台灣在經貿協定處於孤立的狀態下,政府及產業該如何突圍,將台灣的產業衝擊降至最低?過去的區域整合基礎是來自於RCEP、TFA等區域協定,但未來下一階段的區域整合新基礎可能來自於「可信賴夥伴」。

目前美、日、歐等國正在倡議第二國供應鏈概念,目標皆是要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因此紛紛增加「可信賴夥伴」之間的貿易投資活動,也就是說,未來包括公衛、5G及高科技產業的可能關鍵已不在於關稅,而是在於,是否為可接受的可信賴夥伴。台灣若能積極爭取成為可信賴夥伴,不在受限於政治意識形態,在新的經貿圈架構中,才能讓台灣加入CPTPP的空間擴大,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或許未來有機會發展更多的貿易投資活動。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前國防大學戰略講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