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高GDP國家一定比較幸福?前外商老總:錢多確實帶來滿足感,但只是多一點點

2020-12-09 06:50

? 人氣

作者來到介於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之間的摩爾多瓦(Moldova),試圖瞭解這裡不幸福的根源,雖然從他所接觸人們口中得到的答案驚人一致:沒錢!但稍加用心觀察,實際情形昭然若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蘇聯解體沒有帶給人們當家作主的幸福感,因為民主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信任和寬容,在這裡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無處不有的嫉妒心。嫉妒有時也能激發雄心壯志,創造經濟奇蹟,但摩爾多瓦沒嘗到它的甜頭,這個國家人民的快樂來自於同伴的失敗,而不是自己的成功。

火車 城市冷漠
火車上冷漠的人們 (圖/unsplash)

摩爾多瓦人的口頭禪是:『不關我的事』,沒錢普遍被當成抱怨的藉口,但真正的不幸,套句作者的話是『一種貶低信任,輕視友情,卻頌揚自私,獎勵欺騙的風氣,它容不下不計回報的善心,也容不下成事在我的希望』。這段話看得我一身冷汗,因為似乎見到些許熟悉之處。

離開東歐,作者轉回冰島,這個接近北極圈的小島一年有半年難見陽光,一般設想該是令人沮喪到想自殺的地方,卻是(當年)幸福指數全球排名第一的國家。作者在這找到兩個原因,一是文化,二是平等。

冰島只有三十萬人口卻是創作大國,人們不管從事什麽行業,閱讀是共同習慣,創造是共同愛好,大夥又唱又跳,又寫又畫,藝術就像咖啡是生活一部分,即使作品品質不高也沒人譏笑指責,人們為了樂趣而不是『成功』做各種嘗試。這裡貧富差距和犯罪率很低,社會信任感很高,生活在無需瞻前顧後,攀比嫉妒的環境中,不幸福也難。

冰島 書店 雷克雅維克
冰島當地書店 (圖/unsplash)

在又經歷了不丹,泰國,印度和英國後,這位美國作者踏上返家之途,在那裡,幸福指數只是中等,但熟悉的街道,食物,語言,親友等卻讓他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幸福。家是無可取代的地方,尤其離開一陣後的感受更強烈。但他接著自問,這種小別勝新婚式的依戀能維持多久?千姿百態的世界似乎總在提醒人們不要錯過好東西。

書看完了,原來的疑惑部分得到解答,部分似乎更亂。幸福本是一種相對情緒,沒有憂傷,哪來快樂?幸福也不存在於某個特定地方,但有幾個共通原則:錢多比錢少幸福,但只多一點點,家庭和朋友,信任和感恩,是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嫉妒和不安全感則是橫之於前的兩大路障。(延伸閱讀:科學證實大腦主宰了你的幸福感!日常生活多做這4件事有助提升幸福感)

我還學到環境對生活幸福影響很大,面對外在的不完美,人們經常受限於改變現狀能力,所以感覺不幸福。與其因此不停尋尋覓覓,更實際做法是培養接收幸福的能力,充實自身智識和審美,從而無論身在何處,面對各種事物,都能將潛在的幸福感受最大化!


作者外號老黑,1960年出生於台北,師大附中、成功大學畢業,在殼牌石油公司工作22年,曾擔任該公司在台CEO、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等職,卻在45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與另一半Olivia移居南台灣,積極經營退休後的樂活人生。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老黑看世界,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原標題: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責任編輯/周岐原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