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5年:《風傳媒》專訪吾爾開希(下)

2014-06-04 09:00

? 人氣

吾爾開希在太陽花學運時赴立院為學生加油。(轉引自吾爾開希臉書)

吾爾開希在太陽花學運時赴立院為學生加油。(轉引自吾爾開希臉書)

編者按:今年為中國六四事 25周年,《風傳媒》專訪當時身為六四學運的領導者之一的吾爾開希。他除了娓娓道來多年來的心路歷程,也談到當時已討論出卻無法實現的「退場機制」,還有他對中國政治的針砭與展望。他送給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各一句話作為期許,也這場學運留下註腳,本文同步刊登於《風傳媒》主網站與特別企畫的「六四事件25周年專題報導」專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三部份:展望未來


【期待】

Q:從中國的現狀再來反思六四運動,你是否認為如今的中國正逐漸向六四運動訴求的目標靠攏?你如何看待中國的未來?對於中國政權,你有何期待?

A:作為一個天安門血腥鎮壓的倖存者,以及一個希望把共產黨掃進歷史洪流的學運份子,我當然希望中國共產黨不復存在,但在現階段,回應基層壓力就是中共求生存最好的救命帖。

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也無法有效壓制許多透過網路流傳的訊息,如果中國政府願意將自治選舉的規模擴大到「縣」的層級,讓基層人民對中共政權的不滿經由選舉找到宣洩的管道,如此一來,既可讓中共政權延續管理正當性,民間經由小規模的自治也可以宣洩相關不滿,這何嘗不是中共可以繼續存在的思考模式與方向,更是1989年六四運動的初衷:藉由對話讓政府做出良性選擇。

中國追求言論自由的過程中,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講師劉曉波扮演了重要角色。1989年3月,他獲得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擔任訪問學者的機會,但在得知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運動後,立刻返國聲援並一同加入遊行的行列。

劉曉波老師後來更指導我有關群眾運動的原則與宗旨,如何擬傳單或講稿,而且,他不像其他學者僅是嘴巴上聲援六四運動,他親自來到天安門廣場探視學生,並與侯德建等4人發起了絕食行動,他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聲援支持中國的自由化。

2008年12月8日,劉曉波在中國起草了《零八憲章》,後遭逮捕入獄,儘管現仍身陷囹圄,但他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我認為他受之無愧。

Q:覺得習近平會對六四進行平反嗎?

從中國共產黨的制度面來看,我完全不期待這件事會發生,但若從習近平本身對於中國社會以及歷史定位來看,習近平可以用「人」的立場來思考這件事,不過我知道,平反六四是件大工程,不是件簡單的事。

【鼓勵】

Q:台灣自解嚴之後也發生了多場學生運動,從以前到現在,學生從未在社會改革的進程中缺席,面對這群充滿希望的族群,你是否願意以一句話各送給中國與台灣的年輕人?

A:在我看來,海峽兩岸的年輕人不太一樣。

中國年輕人在中國(共)教育體系下只知道功利主義,比較不習於反抗權威,但在網路普及和思想逐漸開放的外在環境下,中國能夠持續壓制思想多久,我個人存疑,如果說要給中國年輕人的一句話,我要說的是:「無懼可矣(Not-Afraid is a valid option)」。做任何事若只能考慮正邪曲直而不計代價,「勇敢一些」,許多事情的結果會變得不一樣。

台灣年輕人比中國年輕人要勇敢許多,他們勇於思考事物的許多面向,但我認為台灣目前唯一的負面發展就是「思考的淺薄化」,尤其在報禁與媒體的限制放寬之後,眾多且蓬勃的媒體並沒有發展出等量齊觀的多元思考,反而變得更表面、更膚淺,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許多訊息以方便快捷為主,越來越沒有人願意停下腳步思考,吸收這些大量資訊背後的意涵到底為何。

尤其在媒體與政客短視近利的操作得利後,「淺碟化」成為一種惡性循環,無法自拔,大家視為正常現象,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大家閱報與看新聞的時間變長了,但對於一件事物的思考時間是否也隨之增加?

我已成為台灣納稅人,喜歡台灣,因此我要送給台灣年輕人的一句話就是:「告別膚淺,回歸深刻」,資訊化時代所帶來的好處是資料處理的便捷,不代表我們的思考也必須跟著「便宜行事」,反而應該好好利用免除辛苦蒐集資料所節省的時間,進行更深刻的思考才是,這是我對台灣年輕人的期盼。


(更多六四25周年相關報導,請參閱風傳媒專題報導,網址為:http://event.stormmediagroup.com/tiananmen_incident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