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低調運出燃料棒,就是荒謬能源政策的證明

2020-10-26 06:00

? 人氣

核四廠前1、2號機各約800多束燃料棒分別以乾式、濕式貯存。(圖片來源:台電公司)

核四廠前1、2號機各約800多束燃料棒分別以乾式、濕式貯存。(圖片來源:台電公司)

關心能源議題的朋友,應該都已經發現了核四廠燃料棒運往美國的事情。10月15日,媒體報導剩下的燃料棒將在年底前運出、相關單位表示可能會採用空運的方式;17日,公民團體赴核四廠外,希望喚起大眾注意,也有相關媒體報導;20至22日,媒體陸續報導燃料棒將由海運運出,提及運抵港口或啟航的時間則分佈在21、22日不等。究竟燃料棒將採用海運還是空運、何時運出,相關單位行徑低調、身為小老百姓無從得知,但這一連串的報導已經凸顯了目前能源政策荒謬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下圖是台灣電力公司約20年前的一把文宣品扇子,說明核一廠一年的發電量對比其他化石燃料的數量與裝載狀況。核一廠在民國88年發的83.8億度電,約合核燃料27噸、液化天然氣122萬噸、石油204萬噸、煤306萬噸,還特別提到了核燃料可以使用空運。這20年來,核能與化石燃料應用的效率都有所提升,而基於物理上的限制,這樣的量級差異依然會持續存在。但時至今日卻鮮少見到這樣認真的文宣了,大概就剩下台電的展示館、相關單位的網頁或粉絲頁面的某個角落,而且可能不少人是看過就忘了。

台電二十年前的廣告。(作者提供)
台電二十年前的廣告。(作者提供)

以前的文宣品、最近的新聞報導都提到了空運,空運確實可行,實務上也有少量被採用;相較於電池、壓縮氣體、易燃物、腐蝕性物質等等航空危險品,未使用的核燃料組件是安全許多的——穩定固態、無揮發性、不與空氣或水產生反應,沒有爆炸疑慮或腐蝕性,僅有微弱且穩定的放射性(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在旁邊,不用特殊防護裝備)。而根據相關業者的資料,目前較主流的機型如波音747、777貨機的酬載能力均可達到一百多噸,MD-11、A330貨機也分別有八十餘噸、六十餘噸的酬載能力,如果真要以貨機運送,上面提到的量級差異將會再大一些。

而使用海運方面,運送未使用過的燃料棒,也是放入專用護箱,再裝入貨櫃,以一般貨櫃輪商業航班運送。不論是空運還是海運,未使用的核燃料都可以放進護箱當成一般的貨物;相較之下,天然氣、石油、煤等要用專用的輪船運送,且要搭配專用的裝載、接收設備,是非常大的差異,這代表核燃料除了體積小外,在運輸上也非常有彈性。

去年曾經發生中油公司承租的油輪在波斯灣遭受攻擊的事件,試想如果未來因為國際局勢、甚至是鄰近地區衝突等因素造成海上運輸受阻,礙於地理環境,即便我們擁有大量再生能源,仍然會有大部分的能源仰賴進口。這種情況下核能就成了最容易維持正常供應的能源了,一架貨機或一艘貨輪,就可以抵過數十艘、甚至上百艘大型化石燃料專用運輸輪。現行的輕水式核能反應器,一個運轉週期約18~20個月,運轉週期之間大修時會抽換少部分燃料,而燃料可根據運轉狀況,預先採購往後一至二個週期將更換的部分,因此安全存量可達二至三年。

低調運出燃料棒,正是凸顯了核燃料體積小、運送方式有彈性的特點,如果換作化石燃料,大型專用運輸輪、接收站連同專用碼頭的動靜可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我們都希望國家和平穩定,這需要以多個層面的實力為後盾,除了國防、外交等等的努力外,做為產業、經濟基礎的能源,也必須要確保來源多元且供應穩定。以臺灣的地理條件,能源政策上如果選擇容易受周邊局勢波動影響的配置方式,相當於是把能源自主「送中」了。希望廣大選民、相關決策者,能夠審慎思考、做出正確的決定。

*作者為關注科技發展、喜歡追根究底的軟體工程師,工作開發範圍涵蓋行動通訊、電力監控、工業物聯網等,也是「以核養綠」公投志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