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與中國「脫鉤」代價高達一兆美元,對外國企業真的值得嗎?

2020-10-05 09:14

? 人氣

向中國投入新資金的公司繼續受益於高勞動生產率和一流的基礎設施,但有可能失去進入美國市場或使用美國技術的渠道,而且無意中也被捲入了強迫勞動計畫,或者需要依賴冗長的碳密集型供應鏈。如果削減碳排放的努力獲得動力,這些供應鏈可能會帶來高昂的代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瑞銀(UBS)在2020年初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接受調查的在華有製造業務的美國公司中,76%的公司已經或正在考慮轉移部分生產,1/3的公司計畫在不久的將來轉移。85%的北亞公司也有類似的計畫。瑞銀估計,加上中國公司本身的搬遷計畫,這可能意味著每年有多達5000億至75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將遷移到新的生產地點。

將所有這些加在一起看,如果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能夠齊心協力,認真對待,那麼從中期來看,將至少部分生產轉移出中國的意願還是很大的。

這主要是意味著控制新冠疫情,使工業能夠全面重啟,此外,要使在中國以外地區進行製造再次具有吸引力,需要的不僅是大棒,還要有胡蘿蔔。這將包括提高公共資金對研發的支持、對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更熟練的勞動力進行投資,以及與友好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貿易聯繫。

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出去,實現生產的多元化,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但只要政府提供一點幫助,並輔以理性的公共衛生策略,政客們可能就會發現,已經有數量驚人的企業加入了這一行列。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