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解嚴後全球化潮流下的台灣文化發展

2017-07-30 06:20

? 人氣

「全球化經濟同時帶給人們生活的改進,社會大眾已不再只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就心滿意足,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資了照,台北文創臉書)

「全球化經濟同時帶給人們生活的改進,社會大眾已不再只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就心滿意足,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資了照,台北文創臉書)

解嚴後三十年來,台灣的文化發展主要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與導引。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是複雜而且多方面的。就正面的角度來說,全球化對世界的主要影響大致有兩方面,一個是全球共同價值的建立,另外一個是文化經濟的興起,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文化透過經濟活動傳遞、建構某些共同價值,如好萊塢的電影即經由全球的映演傳遞了美式價值觀念如反抗權威、護衛人權等;而人類對共有價值如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帶動了文化經濟的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全球化架構下,日新月異的通訊與資訊科技傳播新聞、知識、文化與藝術,突破了國家與文化的潘籬,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使得深藏於人類內心深處共有的向上提升力量被激發出來,一起追求、建構超越種族、國家與文化界限的普世價值─對自由、民主與公義的堅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民主、人權已成為世界共同的價值信仰後,全球化經濟同時帶給人們生活的改進,社會大眾已不再只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就心滿意足,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於是,美學經濟就產生了。衣服、鞋子、皮包、手提袋、床單、被單、碗筷、杯子,甚至洗手巾與餐桌紙等日常生活用品,消費者都要求獨特的文化品味。生活日用品已不再只是遮雨避寒的消費品了。「品牌」與「設計」已成為大眾消費品市場一項重要的趨勢;在全球化潮流下,經濟活動已受到文化的驅動,文化已成為大眾化的消費品。

餐具旁就放了餐具相關書籍,提供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經濟的改善讓人們豐衣足食後,更渴望生活品質的提升,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及富有格調。於是,美學經濟就產生了。」(資料照,時報出版社提供)

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強勢文化也透過全球化經濟的分工體系與行銷管道,建立了文化霸權,不僅吞食各國文化產業市場,剝銷開發國家的廉價勞力,腐蝕了地方文化產業的生態環境與創意生機;同時並輸入西方霸道的現實功利思想以及暴力、色情等粗俗浮淺的大眾娛樂文化,如古巴領導人卡斯楚所言的的美式「罐頭文化」,與中東、西非、南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產生嚴重的文化宗教衝突,興起了全球各地風起雲湧的「反全球化」與「反美」浪潮。

台灣因特殊的歷史際遇與地緣位置,文化與經濟上更受到全球化的深遠影響。台灣遠在明朝時期就被荷蘭佔領統治,因而有機會接觸較進步的西方文明、脫亞入歐,而後歷經鄭氏父子、清朝統治,二次大戰前被日本佔領、冷戰時為國民黨政府統治,新世紀後兩次政黨輪替,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經過西方與東洋文化長期的撞擊,台灣已融合、發展出特有的文化─一種融合本土文化、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及東洋文化於一體的海洋文化。

由於台灣西化甚早,台灣的海島環境早已讓她成為可以容納百川的海洋文化。故而,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中,不像中東、非洲、古巴等一些關閉自守的國家一樣,因為頑抗西方文明的入侵而產生宗教與文化的嚴重衝突,反而像大海納百川一樣,隨著解嚴後生命力的釋放,在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化中,更豐富主體,呈現了台灣海洋文化的多彩狀闊樣貌,藝文創作蓬勃發達,讓世人驚豔;同時在全球化文化經濟的潮流中,一方面與全球同步,與世人共享全球流行文化產品,另一方面也藉由台灣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優勢位置,拓展台灣的文化產業。

文化是一種不斷吸納、撞擊、融合、再生的過程。世界各地的文化經由全球化不斷地撞擊、融合,已成為全球文化經濟的一環。在全球化下,台灣已跟世界文化經濟產銷鏈結合,全球同步運作,幾年前台灣人民徹夜排隊購買「哈利波特」英文版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全球化經濟體中,文化就是一種經濟活動,就如同林濁水在「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一書中所言:「全球化的一個結果,或者說是全球在地化的辯證關係,具體展現在所謂『文化經濟』的現象及其興起,也就是說經濟活動越來越是文化所驅動的,也是更加鑲嵌於文化的,從實體商品的陶瓷、塑膠到球鞋、眼鏡、汽車,再到虛擬商品的電影、音樂皆然」。

因此,經由全球化的洗禮,台灣的文化現象呈現了兩種特色:

1、全球在地化:台灣在九十年代冷戰結構解體後、受到全球資訊文化、消費主義的衝擊、西方流行消費品以及網路虛擬世界的影響,讓新世代更堅持台灣的資本主義消費生活方式,自我認同更強烈,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一種以「新奇化」與「搖滾化」形式混合地球村意識與台灣夢,涵富顛覆性、俗艷性與聳動性的「新台客」文化,超越了族群與本土悲情,建構了以新世代為主的更厚實的台灣認同意識,其中最能傳達「新台客」文化意涵的是幾年前國內最賣座的「海角七號」影片與台語搖滾歌手伍佰的混血歌曲「台灣製造」,以及黃俊雄融合西方搖滾與台灣俗艷土味、金光閃閃的闢靂布袋戲。全球化豐富了台灣文化,在吸取東西洋文化的元素後,在多元性與地域性並存中綻放多彩絢麗的文化光芒,廣受國內外與中國大陸人民的喜愛。

就像台灣庶民文化「明華園」歌仔戲在傳統戲曲中融合西方的舞台技巧一樣,創造出炫麗的驚人舞台效果再做文化輸出,是典型的全球化→在地化→全球化辨證關係。而闢靂布袋戲更是大膽甚至放蕩地在很本土的掌中戲中運用西洋搖滾樂、東洋味十足的亮麗木偶造型與舞台爆破、聲光技巧等現代媒介,讓本已逐漸沒落的台灣野台戲從傳統跨進當代,再生起來,是文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成功例子。就連吳興國的「慾望城國」也是將莎士比亞的古典悲劇「李爾王」加入現代西方劇場的一些元素後,改編成現代平劇,進而名揚全球。

2、文化經濟的興起:全球消費主義的興起,帶來了文化的大眾商品化。台灣身為全球經濟產鏈鍵重要的一環,這幾年本土文化也以獨立創造、多元型式、大量生產的模式,透過全球產銷體系,發展成為文化產業,進軍全球市場,例如朱銘小型複製木雕、鶯歌陶瓷、蝴蝶別針、楊惠珊的琉璃工坊等文化品以及由台灣產製或加工的流行服飾、鞋子、餐具、家具等精美日用品,已經由全球貿易管道輸出到國外的文化消費市場。

同時這幾十年,台灣已透過表演藝術與電影的推展,將我國的文化藝術推向世界舞台,與全球同步、跟世界結合。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在全球表演,讓歐美文化界人士驚豔不已;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藝術電影揚名國際影展,並在法國、日本及美國等地的小型藝術電影院放映,為當地文化界人士所推崇;李安結合藝術與商業的電影創作更橫掃美國影壇,普獲影迷與知識份子的喜愛;閃靈合唱團最近亦打進歐美市場;闢靂布袋戲在美國商業電視台播映,頗受歡迎。

另一方面,全球化所建構的商品鏈也讓台灣與全球文化消費市場連結在一起,畢卡索、梵谷等人的經典名畫及貝多芬的「歡樂頌」經由消費市場管道,以餐桌紙、瓷杯、筆記本及卡通兒童教育光碟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上。全球化已建構了文化地球村,透過文化藝術的生活化,將全球人民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國內產品方面,文化經濟的興起,也帶動了台灣商品與商店的精緻化,更富有設計感與藝文風味,提升了都會民眾的生活品味。

由於台灣文化融入全球化展現了多樣化的迷人魅力,經由全球文化與經濟管道,台灣文化已將兩岸人民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流行音樂、及康師傅速食麵、卡拉OK等日用品與娛樂方式,已成為上海、廣州、北京等大都會人民所喜愛的生活方式;大陸連續劇與歌唱綜藝節目亦甚受台灣人民歡迎。經由兩岸的大眾文化與經濟交流,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已較以前接近很多。同時由於兩岸有相同的語言及文化傳統,台灣的「全球在地化」經驗亦可作為中國與世界接軌的中介平台。這些都是台灣在全球化中跟中國文化交流極為有利之處,台灣必須善用此特質拓展全球文化產業市場,發揮我在文化方面的影響力。 

然而,台灣的文化與藝術雖已聞名世界,但就文化產業觀點而言,台灣的影視產業不僅未能在全球建構穩固的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像美國電影、韓劇、日劇、台灣的捷安特等影視與生活日用品一樣建立市場的自我品牌,成為全球人士日常生活與娛樂的重要消費品;縱使在本土市場方面,也受到好萊塢電影及韓國、日本與大陸電視劇的衝擊,積弱不振,嚴重影響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表演藝術方面,更因為台灣文化消費人口的不足,甚多文化藝術展演中心已流於蚊子館、乏人問津,表演藝術團體無法像百老匯、倫敦與布拉格等地的劇團一樣可自給自足,要依靠政府不斷的補助,方能生存下去。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再度在竹市推動劇團表演,民間贊助五場、市府4局處包辦其他四場次。(方詠騰攝)
「台灣文化消費人口的不足,導致表演藝術團體無法可自給自足,要依靠政府不斷的補助,方能生存下去。」圖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在竹市推動劇團表演,由民間贊助五場、市府4局處包辦其他四場次。(資料照,方詠騰攝)

就台灣豐沛蓬勃的多元文化及驚人的高科技產品創意而言,台灣的文化產業應有很好的發展根基,可在穩固本土市場後再擴及海外市場才對。然而,由於台灣的影視等文化產業在美國文化霸權興起、全球經濟產銷鏈與分工體系形成時,並未及時以「文化經濟」及「全球化」的角度去經營發展,故而我國加入WTO全面開放影視市場後,在好萊塢文化霸權及韓劇等席捲下,影視產業受到重創,迄今仍無法振興起來。

 

此外,台灣近年雖有很多硬體文化設施,但因未落實美學教育,社區營造亦不夠紮實,加上中央與地方政府未建立可合作的機制,政府無法深入鄉鎮鄰里,深化社區營造,進行美學教育等最重要的文化紮根工作,讓文化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導致國人文化素養不足,不僅無法發展成文創產業,且城鄉環境醜陋,社會秩序混亂,比起歐美、日本城鄉的美麗、井然有序,相距甚遠。

 

以下將從上述台灣文化發展情形及融入全球化面向,以國內文化問題、文創市場及全球文化經濟的角度來探討我國今後的文化發展方向,以及如何拓展國際文化消費市場之策略。

一、加強台灣在全球文化經濟產銷鏈的功能:台灣在掌握與運用全球文  化市場資訊,並強化跨國技術資源的同時,要發揮我國在全球經濟產銷的優越地緣位置與強大生產能力,加強與各國文化產業人員、資金、技術、資訊與貨物的流通與整合,期能跟各主要文化產業國家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一方面可藉由國際名牌的代工提升我文化產業的技術,一方面亦可藉由與各國產銷體系的建立,俟機拓展我文化產業市場。

二、文化的大眾化、生活化:面對全球文化經濟潮流席捲而來,政府應結合企業界、文化學術界與民間社團力量,運用休閒服務業及地方產業,透過資本消費市場,讓文化藝術普及化、生活化。例如都市的pub、咖啡廳、餐廳、書店、 時裝店、百貨公司等公共場所可增設藝文展演空間,發揮多元化文化消費功能,讓民眾在日常生活消費中,及外國觀光客旅遊消費時,很自然的感受台灣的文化藝術,誠品書店就是很成功的模式。

同時可配合觀光的發展,以文化的大眾化與精緻化為規劃方向,建構國際文化消費市場如布拉格與倫敦等城市聞名於世的音樂劇與舞台劇表演藝術,享譽國際的台中歌劇院就應好好運用其硬體設備;台北的華山藝文區、三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等過於商業化,應排除通訊網路用具的展設,增加可展現文化藝術功能的設施;華山藝文區交通方便、腹地廣大,可設立國際藝術村及國際寫作之家並減少餐廳的營運;台北市紅樓劇場應加強其表演功能,與小型表演藝術團體合作,策劃適合本地民眾與觀光客觀賞的定目劇;國家音樂廳與國家劇院,亦應加強與國內表演藝術團體的合作,以較優惠的場租,增加藝文人士的表演機會。

三、文化的現代化:文化全球化的另一種意涵是將傳統文化與全球現代生活聯結在一起,接續傳統、創新傳統。文化藝術工作者可從傳統文化寶藏中尋找創作靈感,將古典作品改編融接於現代台灣人民的生活經驗中,以現代藝術技巧重新創造,表現時代精神,例如「港都夜雨」的現代版就是混合著台灣鄉土民謠風味與西方重金屬的搖滾風味,風格獨具;「閃靈合唱團」更成功地將「八家將」融入西方搖滾樂中,打進歐美市場。

在生活方面,我們亦可仿效歐洲國家如維也納、慕尼黑等城市鬧區將傳統建築改裝為融合古典與新潮的服飾店與餐廳,大膽創新,將古老民宅予以現代化運用,加上古蹟的維護再用等,讓傳統文化活用於現代生活中,將使文化的現代化更為紮實,讓世人驚嘆台灣的文化創意。台北迪化街、桃園大溪、新竹湖口、高雄美濃等地雖保有日據時代的歐式建築,但沒有好好規劃,欠缺美學設計,非常雜亂,應仿效日本京都,活化傳統並與現代結合,發展為精緻又大眾化的文化觀光產業。

四、地方文創產業的發展: 地方文化產業方面,亦可大量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結合民俗節慶活動,發展兼具休閒、娛樂與觀光的文化產業,除了可繁榮地方並可跟國際接軌,如美濃紙傘、鶯歌陶磁、三義木雕、客家山歌、恆春民謠、原住民文化等都是具有國際開發潛力的地方文化產業。

文化部應鼓勵、獎助各地方政府擬定具體可行的「投資文創產業計畫」,包括當地文創產業標的、實施行程、文化經濟效益評估等具體資料以及民間投資文創產業獎助辦法,俾各地方政府可根據民間投資金額比例及文化設施的困難度與重要性等評估,依據該獎助辦法,給予減稅等賦稅優惠,並洽請中央爭取其他優惠待遇以及資金協助等,以號召旅外鄉親及全台民眾至地方投資,創建在地文化經濟。

此外,要獎助地方政府挖掘、整合並協助當地木工、竹編、陶瓷、民間技藝等傳統產業,跟文創青年結合,以數位及現代化企業經營方式轉型為文創產業。

五、美學教育的加強:政府近年雖提出各類藝文補助辦法,規劃各縣市文化列車巡迴展演及加強城鄉偏遠地區的文化發展方案,仍無法跳脫前述的文化結構缺失,只是治標不治本。面對這種全國性的文化結構問題,中央與全國各縣市政府一直視而不見,不願或無法以紮實的長期行政作為,培養文化專業人才,落實中小學與地方的美學與文史教育,進行最重要的文化紮根工作,增加文化人口,只會競相進行華而不實的大型文化建設,一味地補助藝文團體,做些煙火式的文化活動,不從結構改革做起,根本無助於台灣的文化發展。

有鑒於此,未來政府的文化政策應以「加強美學教育,深化社區營造」為首要考量的工作,藉由完善的文化行政整合機制之建構、文化專才的培養、密實的藝文教育及社區營造,落實國民的文化權,以提升國人的文化素養,並均衡發展各地的文化建設,如此才能結合觀光與休閒資源及在地產業,創建文創產業,進而擴展國際文化消費市場。

六、文化資訊世界的建構:台灣要加強運用電腦網路,提供國內外文化活動訊息、藝文知識等全球文化資訊,民眾並可提供文化建設意見;政府要與民間電腦網站合作,設立文化網站,請專家學者講授戲劇賞析、藝術理論、電影賞析等課程;並請文化藝術工作者設立網路劇場、影像藝術網站,電影教室等,民眾除觀賞外,亦可參與展演、建構文化資訊世界,與全球連結。

七、影視產業的提振與擴展: 政府在提升影視文化產品的精緻性時,要加強影視產業文化價值與觀賞價值的融合,以建構大眾化的影視文化市場,進而拓展海外市場。

(一)題材的多樣化與多元創作:政府的電影輔導金應設法提升導引導演往多元創作方向邁進之功能,方能讓國片叫好又叫座。國片的題材太狹隘,必須多元化、包羅萬象,不斷配合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迎合觀眾的口味,甚而引導觀眾、「塑造」觀眾口味,除了要不斷推陳出新外,拍片取材題材亦可取材自「電影小說」〈註:為拍電影而寫的小說,著重於對白、動作及影像的鋪陳〉如「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費城」等,或者本土暢銷卡通漫。

由於台灣目前並無暢銷的電影小說、卡通漫畫與電腦軟體遊戲等,政府應結合民間力量,與媒體、電影公司、漫畫與電腦軟體業者合作,獎助文字、圖像產業工作者創造出適合拍攝電影的小說、漫畫與電腦遊戲等,以擴大台灣電影的拍片題材。

(二)加強與企業界的合作:要提振台灣電影,政府必須設法促成電影與企業界的緊密合作,期能結合文化與產業界的力量,運用台灣企業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驚人的產銷能力與創意,從文化經濟與全球化的角度,以企業化經營的方式改革、提振積弱不振的台灣電影產業。

(三)跨國合作、擴大國片市場:台灣企業的經營能力舉世聞名,但電影產業卻委靡不振,因此,政府如能促成雙方合作,將台灣電影導入邁向「文化經濟」經營之路,同時並強化跨國合作機制,改進國際合作拍片的整體環境,將更有助於國片的振興。

國片的市場定位不能只限於台灣,要作市場規劃,惟應先立足於華語電影市場,成為華語片主流,方能擴展星、馬、韓、日等亞洲地區市場,進而進軍歐美國家。要擴展海外市場,國片應尋求國際資金、跨國合作,不同的影片要找不同的投資者,拍不同的語文版本,並發行DVD、影帶等多元化經營,惟全球化過程中應保有地方文化特色,不能受限於外資,要保住、活絡本國的就業機會。

目前中國大陸是台灣電影開拓海外市場最佳的地點,惟在兩岸影片合作上需選擇雙方人民都能接受、喜歡的題材,方能提升國內票房並成功拓展大陸市場。例如兩岸合拍電影,或者可從「達文西密碼」影片的三大構成元素中吸取靈感,亦即將該片的組成結構─資訊符號、藝術宗教及007跨國警匪追逐場景,轉變成可連結兩岸的題材─如敦煌達摩壁畫的離奇失蹤,兩岸的神祕宗教活動與文明起源探討,以及兩岸與國際間的追逐等故事將可吸引兩岸的電影觀眾並凝聚雙方人民的感情。

(四)與國際接軌培養全球化的電影人才:電影科技日新月異,目前政府正加強數位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我應建構完整的影視教育、人才培訓體系,成立影視學院,加強跟電影、傳播科技最發達的美國學習先進影視攝製及產業的全球化行銷技術。

(五)結合國際影展的規劃,強化「電影文化中心」的國際功能: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設「國家電影文化中心」,面對全球化文化經濟潮流的衝擊,未來的電影文化中如能在經費許可下結合國際影展的規劃,建蓋不同功能的映演廳及多功能的國際會議廳,當能發揮跟國際接軌之功能,強化台灣電影的體質。

台灣的海洋國家特性融合了東西、中華與本土文化,在保存本土文化中綻放了多元文化的光采與創意,是參與全球化文化經濟生產線重要的一份子。因此,政府應善用我國的文化資源,加強國民的美學教育,結合各界力量推動文創產業,並運用我國的全球經貿力量,透過台灣在全球的經貿網絡,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合作,成為全球文化經濟的積極參與者與貢獻者。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