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悖逆時中 哪裡有錯?

2020-08-24 06:10

? 人氣

衛福部長陳時中要政風調查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舉國嘩然。(盧逸峰攝)

衛福部長陳時中要政風調查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舉國嘩然。(盧逸峰攝)

資深公務員的葉彥伯局長「紅」了!違逆阿中部長的代價,就是府院黨的砲口一致,把防疫搞成藍綠攻防,到底是誰的錯?部長要把局長送交政風調查,這是「上下一條鞭」的公權力展現,並不是「上下一條心」的團結。可以透過疾管署行政調查,為何要放話送交政風單位調查?

居家隔離檢疫期間的篩檢,難道不符合蔡總統所說的檢疫期滿不普篩的防疫原則?民進黨引以為傲的防疫成就,早在前副總統陳建仁在媒體公開要求大家準備三個月的口罩之時,已經自打臉、自破功。阿中部長若要震怒,也應該一視同仁,對著陳前副總統抱怨幾句。

這件無症狀確診案例,篩檢時間點是在居家隔離期間,並非隔離完畢再行篩檢。因此,雖是機率甚小的特殊狀況,但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且避免確診者有對外的散布與傳染。針對「無症狀」的隔離者進行檢疫與篩檢,這是《傳染病防治法》第2條、第5條、第36條授權地方政府主管機關(衛生局)的職權範圍,尤其是第36條規定:「民眾於傳染病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應配合接受主管機關之檢查、治療、預防接種或其他防疫、檢疫措施。」被強制隔離但無症狀者,難道感染風險不是高於常人?難道沒有感染新冠肺炎之虞?全國雖然只有彰化縣針對「無症狀」的隔離者進行篩檢,但在法律上並無明顯違法可議。

其次,「社團法人台灣篩檢學會」的法人登記資料(彰化地院109年法登他字第120號)明載其為「非營利」社會團體,而且是癌症篩檢,並非新冠肺炎的篩檢,如何有利益輸送的問題?況且篩檢費用的申報與核給,都是衛福部的權責,若有貪瀆不法,行為者是衛福部與醫院,如何扯上葉彥伯局長?

第三,政風單位確實可依法行政調查,但是回顧白牌計程車事件,中央與地方一條心,為何要因為「無症狀」的隔離者進行強制或誘導篩檢而翻臉?一般人民不可能會有居家隔離的強制檢疫措施,有些防疫旅館的隔離者手機未開或訊號異常,轄區警察會及時趕到旅館現場探訪,台灣的防疫成就好,不是陳部長一人居功,更非因為阿中部長賢明偉大!有太多環節配合,這要感謝公車司機、大眾運輸的配戴口罩等監督與執行,還有警察積極配合,雖然勤務增加,但也不辭辛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自我保護與公共利益,絕大部分民眾願意配戴口罩,這是國民水準高、素質好,阿中部長不能忽略這一個重點與關鍵。再者,只是《傳染病防治法》的適用爭議,攸關中央與地方對其權責的不同見解,並非違法圖利或是防疫過失,為何要放話送交政風調查?試想一下,如果長官要把部屬送交政風調查,這樣的長官與部屬之間,還能維持信任與一條心的關係嗎?

第四,陳部長的光環太亮,以至於不知道下一步的超前部署應該怎麼辦。前副總統陳建仁接受媒體專訪,說出準備三個月口罩的原因與理由,這是善意勸說,毫無鼓勵囤貨的動機。但是,大眾傳播效果就是造成口罩的搶購與囤貨,要說陳前副總統一時失慮,也不為過!如果陳前副總統要求大家準備三個月口罩的理由確實,阿中部長怎會不緊張?以現今邊境控管與防疫政策來看,最大的破口就在於無症狀的感染者如何找出來。

台大公衛學院有其專業考量,防疫中心的成本考慮也沒有錯,陳前副總統所說的假陽性、假陰性等統計或篩檢問題,也是客觀數據。但是人民的生命與健康很重要,不是每日四、五百萬即能替代。三倍券都可以花費數十億元的製造與行政成本,為了秋冬季節的超前防疫,「條件式的普篩」為何不大膽採用?至於偽陽性消耗醫療量能的考慮,這是假議題,以過去假驗結果來看,台灣核酸檢驗的特異性遠高於95%,接近99.99%,在此數據下,偽陽性結果將大幅減少99.8%以上(請參考圖一與圖二),阿中部長為何不說實話?

圖一與圖二
圖一與圖二

媒體曾經報導蔡總統與阿中部長曾經為了兩週9片口罩與10片口罩發生爭執,因一片之差而辯論與固執己見,顯示阿中部長在關鍵時刻完全沒有政治敏感度,也沒有體恤人民對於口罩的務實需求。增加一片口罩,是帶來更多公衛效益,願意參與兩週9片預購的民眾,都是口罩政策的忠實支持者。阿中部長何必因為一片之差,而有浪費防疫資源的想像?口罩產量已經足夠,尚可儲備近3億片,不理蔡總統的建議而固執己見,難道是因為光環太強,阿中部長看不見自己的「燈下黑」?

葉彥伯局長不是故意逆時中,但是阿中部長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隔離篩檢與入境普篩的堅決抵制態度,已經讓防疫政策的破口出現。在這樣的破口之下,陳前副總統的預言恐怕會實現成真。假陽性與假陰性是衛福部要克服的科學問題,這不是防疫障礙,更不是「條件式普篩」的阻卻理由。若要做好防疫模範生的國際表現,阿中部長的腦袋是該轉變與調整。修理葉彥伯,新冠病毒還是無時無刻想趁機感染人類,對於疫情防治,毫無任何效益。

彰化縣針對無症狀的隔離者進行強制或勸誘的篩檢,於法尚合,即使法律見解有異,看在漏網之魚被找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固執思維,難道無須改變與調整?想要超前部署與維持防疫成就,最缺的就是不同觀點的參照,不是放話修理人,更不是政治攻防與政治操作。

*作者為自由作家(文責自負)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青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