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冷戰》美媒:華府應組建「經濟北約」 聯合盟邦對抗中國經濟威脅

2020-08-17 09:00

? 人氣

美國可能有意拉攏盟邦,組建對抗中國的「經濟北約」(AP)

美國可能有意拉攏盟邦,組建對抗中國的「經濟北約」(AP)

據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8月2日報導,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研究員芬奇(Anthony Vinci)稱,美國主導建立的國際聯盟多是為了對付蘇聯式的軍事威脅,要應對中國在國際關係中使用的經濟施壓手段,美國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集體防禦」體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芬奇稱,面對中國的「經濟威脅」,很少有國家可以單獨應對,西方國家現在的集體安全聯盟在經濟領域沒有發揮作用。以澳洲為例,其提出調查新冠病毒起源的動議後,遭到中國一系列的經濟施壓,包括增加澳洲穀物關稅、禁止進口澳洲肉類等。由於中國是澳洲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的「經濟威脅」對於澳洲來說不是一個小問題。中國正在運用其日益強大的經濟手段來應對他國的批評。

美國及盟友缺乏應對中國地緣經濟威脅的能力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中國都充滿懷疑,但是在具體如何應對中國的問題上卻沒有達成共識。川普政府最近對中採取了一系列「鷹派」措施,國務卿龐畢歐還呼籲組建「民主國家新聯盟」來對付中國。但目前的問題是,美國及其盟友缺乏應對中國使用地緣經濟威脅的能力。他們需要採取集體行動來回應中國,以改變單獨面對中國威脅的局面。美國在冷戰時期組建的北約等跨國機構,都是為了應對蘇聯的軍事威脅。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世界性經濟組織的作用也都侷限在促成貿易協定和公平貿易競爭上,卻沒有考慮到經濟戰或者透過經濟威脅來逼迫政治妥協等情況。沒有一個現有機構或者聯盟可以幫助澳洲或者歐洲國家來應對中國的經濟施壓。

芬奇稱,面對新的威脅,需要新的應對措施。美國在二戰後創立了北約、中情局、「五眼聯盟」等機構和聯盟來對付蘇聯,現在可以在經濟領域內建立一種類似於北約的組織來對付中國。在該機制內,各成員國在面對中國因政治原因而施加經濟影響時要相互提供支援。應對措施應包括:所有成員國一致對中國採取報復性關稅;創立一個共同基金來幫助「遭到中國經濟打壓」的國家;在中國採用限制稀土及其他稀有金屬出口等手段時提供戰略儲備支援。芬奇稱,這個新組織應該對所有希望保持市場自由及政治獨立的國家開放。該組織不是要取代北約,而是與北約等軍事組織平行,主要是為了應對政治目的下的「經濟戰」,補充和捍衛世貿組織的自由貿易原則

組建一個北約式的「經濟與安全聯盟」

芬奇稱,美國應該制定不因政府換屆而改變的持續對中政策。一個北約式的「經濟與安全聯盟」可以獲得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支持,既可以涵蓋川普政府所採用的民族主義措施,也可以納入民主黨和拜登所主張的「保護人權和小國權利」的全球聯盟。美國以及其他與中國經濟已經緊密相連的民主國家需要這樣一個聯盟來對付中國。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2日報導,該報評論版副主編迪爾(Jackson Diehl)稱,川普今年本來有極好的機會來對付中國的全球雄心並削弱中國政權,但川普把機會浪費了。川普政府在贏得全球輿論、尋求盟友共同應對中國等方面是失敗的典型。到目前為止,川普政府的攻勢並沒有贏得多少國際支持。雖然許多西方人士承認中國是個威脅,但是他們並不後悔讓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川普政府冷戰式的對中言論是為了在選舉年贏得那些共和黨人的支持,而不是為了贏得在歐洲和亞洲的重要夥伴們。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德國總理梅克爾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甚至印度總理莫迪都小心翼翼與川普式「新冷戰」保持距離的原因。

報導稱,川普的所作所為使美國的盟友們不可能加入龐畢歐所鼓吹的「民主國家新聯盟」,更何況川普剛剛還宣佈從德國撤出1.2萬名美軍,並且威脅從日韓撤軍和對以上三國發動關稅戰。如果民主黨在此次美國大選中獲勝,拜登政府外交領域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調整對中政策,但是這個政策不是要修復與中國的關係,而是要修復一個被川普大肆破壞、潛在的「反中聯盟」。

川普混亂領導和獨斷專行嚴重損毀美國的世界地位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網站8月2日報導,美國近來與中國在香港等一系列問題上發生衝突,但是美國的對中政策除了導致中美兩國關係緊張和損失外,收效甚微

報導稱,如果說持續的貿易戰有什麼經驗可以總結的話,那就是美國已無法單獨迫使中國回到國際社會的主流發展軌道上,美國需要組建一個廣泛的國際聯盟,為出口商制定更高標準的勞工與環境保護法規,讓中國很難繼續「無視規則」,並要求中國更嚴格地遵守世貿規則。但是川普政府卻完全走在相反的錯誤方向上,其不但不建立廣泛的國際聯盟,還退出多邊貿易條約,並且以關稅為武器敲打其他主要出口國。川普政府還透過阻撓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的重要人事任命,讓世貿組織失去效能。川普混亂的領導和獨斷專行的做法嚴重損毀了美國在世界的地位,這恐怕要花幾十年才能修復。中美在面對許多全球性挑戰尤其是氣候變遷等議題上仍有合作潛力。中國的崛起並不意味著美國的衰落。

報導稱,美國想要重新成為世界舞台的領導者,需要在貿易和人權等問題上與中國保持接觸。雖然與中國接觸常常「令人沮喪」且「毫無成效」,但是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打打殺殺」和持續施壓是無法想像的。

太和微評:「經濟北約」不可能成功

中美實力的此消彼長,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演變,使得美國的霸權政策越來越力不從心。縱然美國將冷戰時期對付蘇聯的「套餐」全都用在中國身上,也不大可能實現其「改變中國」的目的。面對不斷加劇的中美對抗,改變「單挑」中國的策略,召集更多盟友建立所謂的「經濟北約」「科技北約」「文化北約」以共同對付中國的聲音在美國國內不斷增大。可以確定的是,不論11月選舉投票結果如何,美國對中政策強硬的大方向不會改變,變數僅在於如何對中實施遏制。

相比目前當權的美國反中極右翼,民主黨更加注重依託美國的聯盟體系,拉攏對中心存芥蒂的國家,對中國實施圍堵與限制。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拜登獲勝,美國重啟《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可能性極高,並會以此弱化亞太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而如果川普連任,則大概率會緩和與盟友的經濟矛盾,並在與有關國家的雙邊或者多邊經濟協定中,設置類似「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的「毒丸條款」,以在經貿領域進一步排斥孤立中國。

從長遠看,所謂的「經濟北約」不可能成功。今天的中國不是當年的蘇聯,今天的世界也不再是當年的世界。炒冷戰「剩飯」不適用於中國,也不符合大多數國家的胃口。中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這為我們跳脫「中美」運籌中美關係提供了堅實的戰略支撐。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我國還需進一步提升改革開放的質量水平,擴大市場准入,加強對外商投資的保護,縮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更好地維護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製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

*本文原題「美組建“經濟北約”聲音增大」,經授權轉載自太和智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