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小看「複利」的力量!每天省下咖啡錢投資也能創造財富:《巴菲特的投資原則》選摘(3)

2020-08-30 04:50

? 人氣

複利的力量使股神巴菲特致富。(示意圖,取自 stevepb@pixabay)

複利的力量使股神巴菲特致富。(示意圖,取自 stevepb@pixabay)

據說愛因斯坦曾把複利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並說「明白複利的人賺取複利,不明白的人支付複利」。在寫給合夥人的信中,巴菲特一再利用幽默的故事教導投資人:在投資致富這件事上,沒有任何一個要素像複利一樣威力無窮。在投資計畫期間堅持利用複利的力量,絕對是最好的策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投資計畫本質上就是一種複利計畫:我們持續將投資獲利再投入,使得每筆新增獲利產生投資報酬。假以時日,利滾利的好處會成為整體報酬愈來愈重要的一部分。最終的投資結果取決於年化報酬率與時間兩個因素。

複利的威力源自於其拋物線的特性:時間持續愈久,複利的作用愈大。因為複利確實需要頗長的時間才能彰顯威力,所以許多人低估它的意義。如果你早早明白複利的道理,並給予它足夠的時間,你就大致具備成功投資人的條件。不幸的是,很多人不是短視便是缺乏耐性,因此未能充分利用複利的優勢。

如果把時間放在橫軸,資產價值放在縱軸,複利發生作用,就會呈現出拋物線的圖形,如下圖。

(天下雜誌提供)
(天下雜誌提供)

來看一個例子。假設有10萬元,1年報酬率為10%,5年之後,複利累積下來的總金額比沒把投資報酬再投入的單利多7%左右,這不算很厲害。但是,10年之後,複利累積下來的總金額將比單利多30%左右。15年之後,「令人脈搏加速」的結果開始呈現出來:此時複利的優勢擴大至70%左右。複利的作用是指數式成長,動能會愈來愈強。20年之後,複利的優勢會擴大至125%左右,沒有什麼比這更強而有力的了。如果把投資獲利花掉,那總報酬會顯著減少。投資人會讓利滾利的好處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力量,耐心地做這件事。

複利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誇大,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波克夏公司副董事長、在合夥事業年代就是巴菲特朋友的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曾說:巴菲特把10美元的理髮費用看成是花了30萬美元一樣。他其實說得很保守,如果巴菲特將1956年省下10美元的理髮費用轉而投資在合夥事業上,那這筆錢到今天已經超過100萬美元(10美元持續58年以複利22%的速度成長)。如果明白巴菲特的複利觀念,便不難理解為什麼他的生活那麼節儉,因為剪個頭髮真的算是耗費巨資!

巴菲特在二十幾歲時就已經確信複利的力量會使他致富。在創立合夥事業之前,他回到奧馬哈,當時的財產只比10萬美元多一些,而他基本上認為已經可以退休了。他打算之後大量閱讀,或許去大學上一些課。他對複利的威力極有信心,還因此擔心發大財後對家庭不好,他希望孩子能成熟理智,不想養出驕縱的小孩。雖然避免寵壞小孩是可以理解的願望,但別忘了巴菲特當時才二十幾歲,而且只用一筆相當有限的資金在投資。

巴菲特在二十幾歲時就已經確信複利的力量會使他致富。(圖/Adam Wojnar@flickr)
巴菲特在二十幾歲時就已經確信複利的力量會使他致富。(圖/Adam Wojnar@flickr)

這自然衍生出一些忠告,如果你能量入為出、保持儲蓄的習慣,那麼即使投資報酬率只略高於平均水準,財務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耐性至關緊要。複利的力量無法催促,你必須給它足夠的時間。想想瑞德(Ronald Read)的例子:他是佛蒙特州一名加油站員工,因為持續把一小部分薪水投資在支付股息的優質股票上,數十年來累積800萬美元的財富。

巴菲特數十年來都住在同一間房子裡,他的生活和投資方式既務實又滿足。他生活節儉而且很有耐心,因此得以盡可能把錢用在投資上,享受複利的好處,加上他能創造高投資報酬率,因此有能力把持有的波克夏股份全部捐給蓋茲基金會,成就人類史上最大的一筆慈善捐贈。他是我所知道最幸福的人,他成年後每天大部分時間做的工作,恰恰是他想做的事。

股神巴菲特歷久不衰的投資原則:最好的投資就像經營公司

巴菲特結束合夥事業,不過是開啟個人事業的新階段。1970年,他出任波克夏哈薩威董事長暨執行長。從經營合夥事業轉為經營一家公司,他邁向了一種更好的事業形態。他在波克夏取得了控股權益,有永久的資本可以運用,而且可以免稅地將資本從旗下一家公司轉移到另一家公司。但是,巴菲特的合夥事業心態毫無改變,而且很可能是增強了。

合夥事業的精神

在巴菲特看來,股東一如合夥事業的合夥人,拿出資金和他一起投資,共同擁有公司的資產,一如合夥人和他共同擁有合夥事業的資產。如同巴菲特合夥事業的「基本原則」,波克夏的股東手冊說得非常清楚:

雖然形式上我們是一家公司,但秉持的是合夥事業的精神。查理.蒙格和我視股東為事業主與合夥人,並視自己為管理合夥人。(因為我們持有很多股權,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還是控股合夥人。)我們並不會認為公司是資產的最終擁有人,因為我們認為公司只是一個管道,股東透過這個管道擁有公司的資產。

巴菲特不但維持經營合夥事業的心態,在財務利益上甚至變得與其他事業主更一致,因為他不領績效獎金。在巴菲特合夥事業,投資報酬超出6%的部分可以分得25%當作紅利。出任波克夏董事長之後,他除了領取相當有限的薪水外,並不收取績效獎金,也並未在其他地方獲得超出股權比例的利益。

更重視質化分析

比爾.魯安據稱曾說,葛拉漢寫了投資聖經的《舊約》,巴菲特寫了《新約》,這說法巧妙地概括兩人的成就。巴菲特起初是研究《舊約》最透徹的學者,後來走出獨特的道路。他以葛拉漢奠定的「基本原則」為基礎,持續發展自己的投資方式,找到補充葛拉漢不足之處的一些方法。這種發展很大一部分發生在合夥事業年代,我們看到他愈來愈願意集中投資,持續從雪茄煙蒂股轉向可長期提供豐厚報酬的優質標的,並建立獨特能力,為了追求更高的報酬,將資產與資金互相替換。

他起初專注研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尋找股價極便宜的小型或微型「淨流動資產股」和雪茄煙蒂股,而最早偏離葛拉漢的投資方法是大舉集中投資單一標的。葛拉漢喜歡廣泛分散投資,而且從不押重注,但巴菲特看到穩賺的標的如聖邦地圖時,會願意投入多達三分之一的資金在單一標的上。

巴菲特日益認識到投資價值的質化指標至關緊要,他利用葛拉漢的方法尋找便宜股票就像在拍照片,看出公司某個特定時刻的量化統計指標。而他逐漸學到的質化分析法則比較像在拍影片,他不再只是關注現在的價值,而是愈來愈重視價值未來的演變。像迪士尼或美國運通這種優質公司的實質價值會與日俱增,是因為擁有某方面的優勢。利用葛拉漢量化方法找到的雪茄煙蒂股比較確定可以賺錢,但通常只能「免費抽一口」。現在巴菲特愈來愈懂得欣賞價值能長期成長的優質股。巴菲特能逐漸遠離雪茄煙蒂股,應該歸功於「西岸哲學家」朋友蒙格,以及尋找免費抽一口的機會實在太費力。

結束合夥事業近20年後,巴菲特概括這個徹底捨棄只求便宜的投資方法:「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很好的企業,好過以很好的價格買進平庸的公司。查理早就明白這一點,我則有點後知後覺。不過,現在我們購買企業或普通股時,會尋找具有一流管理團隊的一流企業。」從利用葛拉漢的方法尋找免費抽一口的機會,轉為支付合理的價格以便可以長期抽頂級雪茄,是巴菲特在投資方法上非常重要的演變。

這種做法雖然與葛拉漢的方法明顯有異,但兩者並無矛盾。如巴菲特所言:

葛拉漢認為,以我的情況,我現在的做法是合理的。這種做法仍是以葛拉漢的理念為基礎,只是它比較重視質化因素,因為一來我們現在管理巨額資金,不能再四處尋找只能投入少量資金、因為價格顯著偏離價值而出現的量化機會。我們現在必須重押股票,這樣就必須考慮更多因素,不能只靠量化分析。不過,葛拉漢會說我現在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但他也會說,多數人要這麼做會困難得多。

這種從量化向質化的轉變是漸進的演變,並不是革命式的蛻變。葛拉漢或巴菲特早年的方法並未失效,只是有了新的發展。

最好的投資就像經營公司

葛拉漢總是說,做得最好的投資最像在經營事業,經營得最好的事業最像在做投資。巴菲特不但示範如何實踐這個理念,還進一步拆解這兩者的差異。他認為股票不過是股東的投資工具,股東藉由持有股票擁有公司的部分資產,這些資產可以買賣,因此可以替換。資產不過是以特定形態存在的一種資本,公司和投資人都有責任盡可能讓資本維持在最有益的形態。

巴菲特將品質不佳的公司資產轉為資本,然後再轉換成比較有益的資產。在登普斯特,這意味著把無益的庫存轉化為能產生高獲利的證券。在波克夏,這意味著把困在紡織業務裡的低報酬資產轉化為資本,然後轉投在高報酬的保險和銀行業務上。

一切就看你怎麼做

巴菲特的投資操作持續有新發展。數十年來,他卓越的聲譽和敏銳的投資觸覺使波克夏獲得許多獨特的投資機會。最近金融危機期間,他得到投資在美國銀行、高盛和奇異(GE)高股息特別股的機會,這些特別股不但由巴菲特參與設計,而且還只提供給波克夏認購。

最值得注意的可能是巴菲特的投資方法雖然逐漸演變,但他歷年在信件中闡述的理念都一致,完全沒有失效或需要修正。例如1957年信中所闡述的理念和之後所有的信都沒有衝突。他的想法有些完全不變,有些到後來有所補充和發展。隨著他的見解變得更深刻,以及處境顯著改變(掌管的資金大增、合適的投資機會卻減少了),舊理念並不是被取代,只是變得對他沒那麼有用。也就是說,那些舊理念對一般投資人很可能仍然有用。

巴菲特留給我們一個投資路線圖,對學生和投資人同樣寶貴。他像是對所有人提出挑戰:他寫了那些信,把它們公開,然後似乎對我們說:「這就是投資的方法,我就是這麼做的,這是我走過的路。現在來看看你們是否能跟隨我走這條路。」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增訂版)立體書封。(天下雜誌)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增訂版)立體書封。(天下雜誌)

*作者為紐約頂尖共同基金公司的投資分析師,有超過15年的金融業工作經驗,曾任職於數家世界頂級的投資銀行,從事股票銷售和研究工作。本文選自作者第一本書《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增訂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