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主台灣的「前瞻」,能從新加坡的「未來經濟」得到什麼啟發?

2017-06-24 06:30

? 人氣

在一年的籌備過程中,未來經濟委員會釋出三份進度報告:在「善用數位經濟」報告(2016/9/26)前,委員會舉行了超過40場焦點團體訪談,共計超過千名不同行業、部門別的國民參與討論;「未來技能及工作經驗」報告(2016/10/20)則總結訪談逾600名學生及公職人員;「製造創新、世界一流的解決方案」(2016/11/14)則在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與未來經濟委員會共同主持下,訪談超過200位在地、外商企業及商會代表。在2017年2月份的報告提出前,未來經濟委員會總計接觸了超過9千名訪談對象,其中約有2千人是經由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提供意見;同時,未來經濟委員會也接受來自各機關、學校的書面意見,對於各界獻策保持開放態度,也讓未來執行相關政策的部門有平台能直接與產、學界互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照之下,前瞻計畫的內容制定流程不僅未有足夠的公眾參與,也未見產業界、專家的意見,讓各項計畫是否能夠切實利用台灣既有基礎,達成增進「競爭力」的目標存有疑問。單就以數位建設計畫為例,前瞻數位建設中有關「中小企業數位化」的規劃,是在「普及國民寬頻上網環境計畫」的分項,在沒有任何數據基礎下,便提出「4 年內設立 960 座智慧互動販售機器」、「快易購服務網」、「智慧管理互動平臺」等政策,全然未見政府對台灣中小企業數位應用的調查,也不知政策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為何?

星行政體系開放溝通,民主台灣何須排拒外界意見?

新加坡向來以技術官僚的卓越能力及行政效率而聞名,與此同時新加坡也不時面臨家父長式獨裁政體的批評。然而,即便是擁有出眾的公務人員,新加坡在前瞻性政策的產出流程中,仍然高度重視業界的實務見解,在進度報告時即提出政策方向,在正式報告出爐之前開放意見回饋,使公、私部門之間的知識流通順暢,日後執行上方能避免政策與實況無法對接的資源浪費,也增加計畫本身的正當性。以此觀之,在價值理念上,以民主國家自居的台灣實無理由拒絕來自產業、學界的意見回饋;就實務觀點而言,在規劃前期即讓公職人員與外界對接,也可讓後續計畫推行更為順利,也讓台灣人民的稅金能用在刀口上,實際解決問題。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不僅特別預算額度驚人,更重要的是在大筆資源的投入後,將會大大地決定台灣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軌跡。近年來台灣內外皆面臨嚴峻挑戰,政府能有積極作為讓台灣產業與人才可以在國際舞台爭得一席之地,在國內能安居樂業,自然備受期盼。正因此,政府必須有明確戰略方向,善用產業、學界知識,回應國民的實際需要,而非閉門造車、大雜燴式地將各種計畫包裹起來,便稱之為「前瞻」。

*作者為時代力量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