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戳破蘇貞昌的三倍券神話

2020-06-07 06:00

? 人氣

振興政策初衷本就是要鼓勵民眾消費,並且試圖活絡已經相當低迷的國內經濟。但是蔡政府利用這種模糊的政策論述,以及弔詭的數字遊戲,讓民眾霧裏看花,反而使得多數民眾對這樣的政策感到疑惑甚至畏懼,導致人民更不願意去增加消費。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2日出席「振興券方案記者會 」。(資料照,顏麟宇攝)

振興政策初衷本就是要鼓勵民眾消費,並且試圖活絡已經相當低迷的國內經濟。但是蔡政府利用這種模糊的政策論述,以及弔詭的數字遊戲,讓民眾霧裏看花,反而使得多數民眾對這樣的政策感到疑惑甚至畏懼,導致人民更不願意去增加消費。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2日出席「振興券方案記者會 」。(資料照,顏麟宇攝)

前言

為了因應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經過政府長時間的研議以及方案調整後,行政院在6月2日記者會公布振興三倍券實施內容,自7月15日開始民眾可依自己偏愛的使用習慣,選擇紙本、行動支付、電子票證或信用卡,到全國店家使用振興三倍券。此政策實施之前,朝野都充滿了不少關注和疑慮,在野黨也多次提出要政府直接發放消費券或現金來簡化振興經濟的流程,但都不被政府所採納,最終仍要以目前的形式推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按照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的意思,三倍券顧名思義,就是「讓1000元變成3000元」,因此有三倍功效!那既然是這麼「好康」的事情,為什麼會引起民眾的質疑和在野黨的強烈反彈呢?本篇將仔細探討三倍券神話其中奧妙之處,以及試著提出一些清晰易懂的觀點。

振興三倍券。(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按照行政院以及經濟部所發表的新聞稿,政府的振興三倍券模式就是用1000換3000,但是筆者反覆思索之後,發現這好像並沒有達到三倍的效果。(圖/取自行政院官網)

盲目的神話,但是金流最後全流向大企業

要啟動三倍券的回饋模式,民眾必須先拿1000元出來,但是我們還必須在另外消費滿三千元,才能達到回饋的效果。那重點來了,我們會把三倍券花在哪裡呢?能夠配合政府如此複雜的金流操作政策,基本上都是國內的大型企業或商家,比如說:知名的飯店、知名的賣場等等。等於說民眾如果想得到回饋,就得不斷把錢往這些大型企業丟,而且得到的回饋還是被政府誇大過,實際上根本沒有回饋到這麼多。

爭議的神話,三倍券的弊端

因為三倍券之操作複雜性,加上能討論的空間也大,所以網絡上有出現不少想鑽三倍券漏洞的聲音。知名美式賣場就表示:「為了避免有民眾利用三倍券購物,然後再使用退貨的方式換取現金,所以可能會要求使用三倍券的消費者,不能夠享有退換貨的權利」。而且其他廠商也跟進了這樣的趨勢,那萬一我真的買到了瑕疵品也不能退換貨嗎?

同時三倍券也不能拿來進行股票投資,也不能拿來繳納政府的規費,可是這些不也是能增進經濟的行為嗎?投資股票可以增進市場的活絡,又或者繳納了水電費之後,我不就有閒錢拿來做更多的消費嗎?但是政府竟然又允許民眾拿振興券去買彩券,這不是變相鼓勵華而不實的博弈行為嗎?

20200603-行政院推出「三倍券」刺激消費,圖為民眾於市場消費購物。(盧逸峰攝)
同時三倍券也不能拿來進行股票投資,也不能拿來繳納政府的規費,可是這些不也是能增進經濟的行為嗎?(盧逸峰攝)

望塵莫及的神話,照顧不及弱勢族群

一般民眾,包含筆者我身為研究生,看到如此複雜的方案,頭就已經有點痛了,對弱勢民眾來說,每一塊錢都很重要,每一塊錢都是生活,都是汗水和血淚,看到如此複雜的消費方案,他或她真的會有勇氣嘗試這樣的消費模式。一下折抵,一下回饋的,弱勢群體的下一餐在哪都不知道了,誰還有時間去計算如此複雜的回饋模式,而且萬一連信用卡或銀行帳戶都沒有呢?要怎麼回饋?這根本是看得到摸不到的神話。

戳破神話,回歸務實分析

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先生日前曾撰文指出,振興券過於複雜,可能導致這次振興券所帶來的經濟乘數效果會十分有限,加上政府限制了振興券的消費項目,這會大大降低民眾的消費動力。也就老實說,等同這次振興券白發了,形同虛設。曾副秘書長更認為,政府想要振興此次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最好的方式還是發放實體現金或是實體消費券,對於民眾或經濟成長來說,可能還是比較有感的做法。 

蔡政府此次使用振興券的回饋模式作為恢復經濟的主軸,目的就是為避免重蹈當年馬政府的覆轍,因為當年馬政府的消費券模式,所造成的經濟成長效果十分有限,所以2020年的政府,才會想改用新的方式處理這次的經濟危機。這點筆者是很肯定蔡政府的,因為政府有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並且思考更好的解決方案。但是我們還是要理性思考,所謂的經濟成長,或所謂的「乘數效果」有限,過去的消費券如此簡易使用,都只能造成「有限的效果」。那此次振興券使用上如此的複雜,難道就能達成所期望之目的嗎?

20200602-行政院2日舉行「振興三倍券」發布記者會,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明方案內容。(顏麟宇攝)
蔡政府此次使用振興券的回饋模式作為恢復經濟的主軸,目的就是為避免重蹈當年馬政府的覆轍,因為當年馬政府的消費券模式,所造成的經濟成長效果十分有限。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資料照,顏麟宇攝)

政府有心避免前朝錯誤,並且朝更好的政策方向前進,這點值得鼓勵,但是本文也提出了許多三倍券可能產生之弊端,更試圖戳破三倍券灌輸給民眾的神話。相信依然有許多民眾和筆者觀點相近,為何政府不直接發放現金?為何要讓民眾繞好大一圈才能享受到政府發放的利多?為何給錢又給得如此不乾不脆的?振興政策初衷本就是要鼓勵民眾消費,並且試圖活絡已經相當低迷的國內經濟。但是蔡政府利用這種模糊的政策論述,以及弔詭的數字遊戲,讓民眾霧裏看花,反而使得多數民眾對這樣的政策感到疑惑甚至畏懼,導致人民更不願意去增加消費,最終變成政府與人民,為了堅持和爭論到底有沒有那個「三倍」,而模糊原本想振興大環境的美意,弄巧成拙,本末導置。

*作者為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