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工業社會的幻想泡泡:看看中國,疫情下7億服務業人口失業,經濟應聲崩跌

2020-07-02 11:17

? 人氣

無論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是否按照國際標準的動態來發展,如果製造業相對權重下降,會對生產力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美聯社)

無論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是否按照國際標準的動態來發展,如果製造業相對權重下降,會對生產力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美聯社)

「你應該知道的是:在國家的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占比的增加,意味著一個國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出口收入將會降低。如果產業空洞化是負面因素,並且會削弱國際競爭力,製造業將無法增加出口,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可能更為嚴重。」

我們應該擔心產業空洞化?

但是,如果產業空洞化是由於一國製造業的動能所致,難道不是件好事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並不盡然。產業空洞化的原因,是由於製造業相對於服務業的動能而引起的,這一事實卻沒有告訴我們它與其他國家相比的表現如何。如果一個國家的製造業生產力成長速度低於其他國家的製造業,將會在國際上失去競爭力,從而導致短期內的國際收支問題和長期生活水平下降。換言之,伴隨產業空洞化而來的,可能是經濟的成功或失敗。國家不應以為產業空洞化是由於製造業的相對活力,而產生盲目的安全感,因為就國際標準而言,即使是非常缺乏活力的製造業,也可能(通常)比同一國家的服務業更具活力。

無論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是否按照國際標準的動態來發展,如果製造業相對權重下降,會對生產力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當經濟是由服務業主導,生產力成長較慢,整個經濟的生產力成長也將放緩,除非我們相信(像有些人那樣),那些曾經歷產業空洞化的國家現在已經足夠富裕,不需要更進一步提高生產力,否則生產率下降確實是各國應該要擔心的事情,或至少要自己調整。

產業空洞化對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也有負面的影響,因為服務原本就比製成品更難出口。國際收支逆差意味著,一個國家不能在世界上「以自己的方式支付」。當然,國家可以暫時透過外國借貸來填補這個漏洞,但最終貨幣不得不貶值,接著進口能力降低,最終生活水平下降。服務「可交易性」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與可以運送至世界任何地方的製成品不同,多數服務都要求提供者和消費者位於同一地點,畢竟尚未有人發明用長途電話理髮或打掃的方法。不過,如果提供服務者(上述例子中的美髮師或清潔人員)可以搬到客戶的國家去,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意味著移民,而這是大多數國家嚴格管制的事(見第3件事)。有鑒於此,在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占比的增加,意味著一個國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出口收入將會降低。除非製成品的出口增長不成比例,該國將無法負擔與以前相同數量的進口。如果產業空洞化是負面因素,並且會削弱國際競爭力,製造業將無法增加出口,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可能更為嚴重。

並非所有服務都不可交易。我之前提到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例如銀行、諮詢、工程等)是高度可交易的。例如,英國自一九九○年代以來,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的出口扮演關鍵角色,填補由產業空洞化而留下的國際收支缺口(以及北海石油出口的下降,使英國勉強度過一九八○年代由產業空洞化帶來的國際收支逆差)。

但是,即使在這些知識型服務出口中最先進的英國,這些服務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也遠低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勉強彌補該國的製造業貿易逆差。二○○八年世界金融危機可能會加強全球金融監管,因此英國不太可能在未來維持金融和其他基於知識的服務的貿易順差水平。以美國的情況,據說是另一種後工業經濟模式,知識服務業的貿易順差實際上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遠不足以彌補占國內生產總值四%的製造業貿易逆差。美國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龐大的製造業貿易赤字,是因為它能夠從國外大量借貸(考量到世界經濟的變化,這種能力在未來幾年內只會縮減),而不是因為服務業介入而填補空缺,就如英國的例子一樣。此外,值得存疑的是,美國和英國在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優勢,可否繼續維持下去。在工程和設計的服務中,從生產過程中獲取洞察力至關重要,如果工業基礎不斷萎縮,將導致(服務)產品的品質下降,因而造成出口收益的損失。

如果從長遠來看,英國和美國(應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的最發達國家)不太可能通過這些服務的出口達到國際收支需求,其他國家就更不可能。

後工業社會的幻想

有些人相信,產業空洞化是由於經濟成長引擎從製造業改變為服務業的結果,於是認為開發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略過工業化的階段,直接進入服務經濟。

尤其是隨著服務外包的興起,這種觀點在印度的一些觀察家中頗為流行。他們認為,忘了那些污染工業吧!何不直接從農業轉向服務業呢?有人認為,如果中國是世界的工廠,那麼印度應該努力成為「世界的辦公室」。

然而,認為貧窮國家的發展能夠以服務業為基礎的想法,是一種幻想。正如前文所言,製造業生產力的成長速度本來就超過服務業。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服務業確實具備生產力快速成長的潛力,特別是前文提及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業。然而,這些服務活動主要是提供給製造業,如果不先發展強大的製造基礎,就很難發展服務業。如果一開始就把重心放在建立服務業,跟以製造業為基礎相比,長期生產力成長會緩慢許多。

此外,我們已經看到,由於服務業可交易性更低,與專門從事製造業的國家相比,專門從事服務業的國家容易面臨更嚴重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這對開發中國家來說已夠糟糕了,國際收支問題將長期降低生活水平,嚴重不利於開發中國家。問題的關鍵是,開發中國家為了發展,就必須從國外引進優質的技術(無論是以機器或技術授權的形式)。因此,當具有國際收支平衡問題時,其透過部署先進技術進行升級,從而發展經濟的能力就受到了阻礙。

當我提及以服務為基礎來發展經濟策略的負面現象時,有些人可能會說:瑞士和新加坡這些以服務業為基礎的國家呢?然而,這些經濟體並不是跟它們被報導的一樣,它們其實都是成功的製造業案例。例如,許多人認為瑞士的發展是靠著第三世界獨裁者把黑錢存在銀行,或出售牛鈴和咕咕鐘給日本和美國遊客,實際上瑞士是全世界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

我們看不到太多瑞士製造的產品,是因為這個國家很小(七百萬人口),這使得製成品的總量相當小,又因其製造商專門製造生產者物品,例如機械和工業化學品,而不是更容易看見的消費品。但是按照人均計算,瑞士的工業生產居世界首位(根據年份和數據來看,瑞士可能僅次於日本)。

新加坡則是世界上五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以人均製造業增值衡量)。前五大工業國當中,另外兩個分別是芬蘭和瑞典。事實上,除了少數像塞席爾共和國(Seychelles)這種人口非常少和擁有特殊旅遊資源的地方(八萬五千人,人均所得約為九千美元),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國家依靠服務業來達到體面(更不用說高水準)的生活水準,將來也不會實現。

總而言之,即使是富裕國家都沒有明確地成為後工業社會。雖然在這些國家大多數人不再在工廠工作,但是一旦我們考慮相對價格的影響,製造業在其生產系統中的重要性並沒有下降很多。但是,即使產業空洞化不一定是產業衰退的徵兆(雖然它經常是),它對長期生產力成長和國際收支平衡卻有負面的影響,這兩者都需要估算。我們現在生活在後工業時代的迷思,讓許多國家的政府忽視產業空洞化帶來的負面後果。

至於開發中國家以為它們可以跳過工業化階段,並且以服務業為基礎而建立繁榮,這只是一種幻想。大多數服務業生產力成長緩慢,而大部分生產力成長快速的服務業,都需要依靠強大製造業為後盾。服務的可交易性低,意指專門從事服務業的開發中國家,在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上會面臨更大的困境,也表示經濟升級能力的下降。後工業社會的幻想對富裕國家而言已很嚴重,對開發中國家更是具有絕對的危險性。

作者/ 張夏準

本文摘自《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圖:天下雜誌)
《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經濟公民必須知道的世界運作真相與因應之道》

責任編輯/任婉鵑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