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別人收攤蔡政府開店,綠能計劃注意風險吧!

2017-05-17 06:30

? 人氣

綠能可成為台灣支柱產業嗎?

回過頭看國內,政府的能源政策與產業政策,都是要大手筆的發展綠能。供給面方面,綠能列入5+2產業政策中,拿出台南沙崙作為綠能的科學園區,發展包括太陽能、風電、生質等綠能產業;需求方面則是到2025年時,要把國內綠電比重提高到20%以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如果要讓台灣的綠能產業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基本條件就是一定要有國際競爭力,可以在有獲利的情況下出口外銷;如果這些綠能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只能靠國內正好大推綠能,藉著各種補貼而銷售並獲利,則其「尋租者」的成份變成高於生產者。國內的綠電商機有窮盡之時,如果其生產成本仍高於國際,屆時就是再次淪為「慘業」,賠錢、虧損、最後甚至倒閉收攤在所難免。結果是台灣浪費了許多錢及資源,最後成為一場春夢。

從股價985元的股王到 25元

可能嗎?可能的,潛在的風險不小。看看台灣過去與現在太陽能產業的狀況即可知。台灣的太陽能、LED等綠能產業,一度是最夯、最火熱的產業,太陽能龍頭茂迪在2006年4月股價曾達985元,是當時的台股股王;其它新掛牌、沾上綠能、太陽能的企業,也是一掛牌即可飆漲─如昱晶掛牌就超過400元。從台積電、聯電到友達、茂矽等科技大廠,也紛紛搶進太陽能產業,台灣在太陽能電池的市占率曾居全球第2名。

不過,2008年之後全球市況丕變;各國政府的財政困窘、政策改變,減少對太陽能的補貼,讓需求下滑;同時則又因產業過度擴充產能─特別是中國的大幅擴產,讓太陽能的價格難以支撐,陷入殺價競爭的紅海,歐美大廠固然不少因虧損嚴重或破產而被迫退出,台灣景況亦不佳─台積電等大廠都已退出放棄太陽能產業;剩下在市場奮戰的廠商,情況仍辛苦,今年以來,大部份太陽能廠商都還是虧損狀態,茂迪股價早已下修「數千里」,現在股價只有25元左右,昱晶股價也剩16元上下。

因此,從國內外的產業情況看,實在難謂綠能是一個值得政府大力投資發展、台灣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4大慘業,綠能居半的歷史與風險

再從技術面看,蔡政府的綠能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太陽能與風電,其中太陽能的製程與半導體類似,台灣應該是有優勢;但問題是其難度只有半導體的「10分之1」,需要的資金規模亦不大,這代表的也是無論技術或資金門檻都不高,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景況:一望無際的「紅海」。政府動用大筆資源投入這種產業,合理嗎?有選對產業嗎?

台灣要增加綠電比重,與台灣要發展綠能產業,未必是需要綁在一起的同一個事情;過去台灣未增加綠電,還是發展出一定規模的綠能產業;而如果台灣在綠能產業方面缺乏利基、難以培養出全球競爭力,即使要增加綠能比重,也未必要再大手筆投資綠能產業,否則可能更增浪費與無效率。

台灣其實已經擁有「曾經風光、現正苦苦掙扎」的綠能產業,政府要增加綠能比重對廠商會有幫助,但是否該擴大發展、把綠能列為重點產業再投資,特別是全球太陽能產業正進入「血洗淘汰賽」之時,蔡政府該再評估其風險與必要性;更別忘了金融海嘯後,台灣曾出現的「四大慘業」(DRAM、LCD、LED、太陽能)中,綠能占其一半哩。至於其它方面如太陽能發電價格、帶來的生態保育及景觀的影響、供電效率等問題與風險,就更不在話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